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口腔细菌也会诱发胃癌?

2025-11-24 17:00:47来源: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微信公众号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最近胃不舒服,起了个大早做碳13呼气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结果阴性(0-4 dpm)则如释重负,若为阳性(4 dpm)则不免担忧,需服药治疗,唯恐发展成胃炎甚至胃癌。确实,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积极防治确有必要。但您可能不知道,还有一种潜藏于口腔的细菌——咽峡炎链球菌,也可能悄然诱发胃癌。

胃癌和幽门螺杆菌

胃癌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饮食变化与生活节奏加快,胃癌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而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30%,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腌制食品等高盐饮食会增加胃癌风险,这也部分解释了我国西北地区胃癌发病率高于华南地区的现象。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研究中无法绕开的话题。这种螺旋形细菌定居于胃黏膜,能将摄入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等致癌物,并加速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与畸变,因此感染者胃癌风险显著增高。自1994年被WHO列为I类致癌物以来,幽门螺杆菌备受关注。全球约一半人口曾感染该菌,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可超75%,我国平均感染率约50%。目前,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是常用的检测方法,治疗方案多采用包含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奥美拉唑等药物的组合。

咽峡炎链球菌

咽峡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 group, SAG)是口腔中常见的耐酸性溶血性链球菌,亦可存在于鼻、咽、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其名称暗示该菌与咽喉疼痛、炎症相关,它常引起呼吸道不适。当免疫力下降或呼吸道黏膜受损时,此菌可扩散至咽喉甚至肺部,引发感染甚至肺脓肿。

2024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于军教授团队在《Cell》杂志发表研究,发现持续给小鼠灌胃咽峡炎链球菌可致急性胃炎,并逐渐出现胃癌前病变,提示该菌会增加胃癌风险。这一突破性成果引发了医学界对非幽门螺杆菌致胃癌机制的新关注。然而,咽峡炎链球菌通常被视作口腔正常菌群,非临床常规检测项目。其为兼性厌氧菌,培养分离难度较大,且感染症状不典型,导致其致病性长期被低估。

咽峡炎链球菌诱导胃炎胃癌

咽峡炎链球菌耐酸性强,易在胃酸环境中富集。研究显示,灌胃该菌两周后即可从小鼠胃部分离出活菌,说明其能在胃内酸性条件下存活。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感染小鼠均出现胃炎,随感染时间延长,陆续呈现胃壁细胞萎缩、黏液性化生、异型增生及胃黏膜屏障蛋白异常。这些病变正是胃癌发生前的关键阶段,证实咽峡炎链球菌具有驱动癌前病变的能力。

机制上,该菌依靠其细胞壁表面蛋白TMPC与胃上皮细胞的膜蛋白ANXA2结合,从而附着于胃黏膜。这一结合会激活下游致癌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研究进一步证实,敲除TMPC基因的菌株无法有效附着胃黏膜或激活MAPK通路。因此,咽峡炎链球菌通过TMPC-ANXA2-MAPK这一分子机制促进胃癌前病变的发生。

咽峡炎链球菌感染怎么防治

目前尚无针对该菌的常规临床检测。虽然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多位点序列分析可用于菌株溯源,提高鉴定特异性,但其操作烦琐、耗时且成本高,尚未能普及。

在治疗方面,咽峡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较为敏感,故青霉素仍是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考虑庆大霉素等替代。需要注意的是,该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较高。

该菌是潜在的机会致病菌,维持良好免疫力是防感染关键。建议多摄入蔬果,减少高脂高糖饮食,保持适度体重与良好卫生习惯。为减少口腔细菌入侵胃肠,需维护呼吸道与消化道健康:包括少吸烟、在人群密集处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注意餐具清洁与食品卫生。此外,应避免抗生素滥用,以防耐药性或菌群失调,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若免疫力低下时出现咽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阻遏感染扩散,防范后续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