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在排除家族遗传因素后表示:“林女士的病情,与长期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未及时干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多重危险因素叠加,最终可能诱发了胃癌。”
胃癌从非“突然降临”不良习惯正逐渐透支胃部健康
胃癌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长期危险因素累积的渐进过程。杨立涛主任医师形象比喻:“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正常胃细胞是地里的庄稼,长期不良习惯如同过度开发,会导致‘水土流失’,即胃腺体萎缩,进而让正常胃黏膜逐步丧失,之后‘野草’(异型增生)疯狂生长,最终整片土地‘沙漠化’,也就是发展为胃癌。”
不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到胃癌,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时间,且仅有极少数人会发生恶变,概率约为1%。
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萎缩性胃炎确定为胃癌的癌前期病变,但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胀等,部分人还会出现消瘦、乏力等情况,很容易被忽视。
而林女士作为互联网行业资深运营,日常工作节奏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为赶项目进度,她常省略早餐,午餐依赖重口味外卖快速饱腹,晚餐不是应酬饮酒到深夜,就是加班后吃烧烤、小龙虾等宵夜;而且长期熬夜改方案也是“家常便饭”,从而导致她的睡眠严重不足。“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忙起来哪顾得上饮食规律,重口味的菜能开胃,喝酒也是工作需要。”这是她此前的生活常态。
这些习惯会直接打乱胃的正常蠕动和分泌节律:重口味饮食中的高盐、辛辣成分持续刺激胃黏膜,熬夜与饮酒则削弱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导致胃黏膜反复受损、炎症迁延不愈。
更关键的是,林女士两年前就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却因无症状忽视治疗。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持续感染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与不良生活习惯叠加后,显著增加了胃癌发生风险。
科学防控胃癌这几点措施请收好
“胃癌的防控重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科学干预,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或提高治愈率。”结合临床经验,杨立涛给出了几点针对性预防建议:
定期胃镜筛查,锁定早期病变信号。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状况,对可疑病变进行病理活检。建议40岁以上人群首次进行胃镜基础筛查,检查无异常且无不适症状者,可每3-5年复查一次;幽门螺杆菌阳性、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胃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需缩短复查间隔至1-3年,避免遗漏早期病变。
规范干预危险因素,减少胃黏膜刺激。“一方面,及时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病的人群,需遵医嘱进行规范根除治疗,降低黏膜病变风险。”杨立涛建议,另一方面,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期空腹;饮食以低盐、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果,减少腌渍、烟熏、油炸及重口味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证胃黏膜获得充足的修复时间。
重视癌前疾病治疗,避免“小病变大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均属于胃癌癌前疾病,即便癌变概率低,也需及时规范治疗。建议职场人群定期体检时关注胃部指标,发现相关疾病后,切勿因“症状轻”“概率低”而拖延,应及时就医干预,同时定期复查,及时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小毛病发展为严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