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
专题
平台简介
联系我们
更多
收起
首页
>
行业动态
肠息肉会变癌?肿瘤医生拆穿3大误区,45岁以上必看!
2025-10-23 13:28:47
来源:湖北省肿瘤医院
1、
先搞懂:哪种息肉才是“癌前预警”?
肠息肉说白了就是肠道黏膜上长的“小肉疙瘩”,但疙瘩和疙瘩并不一样,并非所有息肉都危险,只有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等病理类型者)才是肠癌的“潜在前体”,需密切监测。
这好比自然界中的植物,有的如无害的“狗尾巴花”,例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基本不会引发严重问题;但腺瘤性息肉则如同有害的“
豚草
”,若放任不管,可能演变为癌症。
不过别慌,这个过程通常很慢,一般需要5-10年,早发现、早切除,能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
2、
避免三大误区,科学应对不踩坑
误区1:没症状就是“良性”,不用管
很多人觉得“我能吃能喝,肚子也不疼,息肉肯定没事”。但是腺瘤性息肉,早期几乎没任何感觉!等到出现便血、腹痛、体重骤降这些症状,往往息肉已经癌变了。
误区2:切了就一劳永逸,再也不用查
息肉切除后并非万事大吉。肠息肉有“复发体质”,就算切干净了,肠道环境没改善,仍有复发可能。而且复发的息肉说不定比上次更“凶险”,可能直接升级成高危型。
这里重点强调:切完息肉后,低危型需每年复查一次肠镜,高危型(如多发息肉、尤其是直径超过1厘米、绒毛状成分为主或伴有高级别异型增生者)则需半年复查一次,切勿忽视自身健康。
误区3:息肉是“老年病”,年轻人不用防
有人说“肠癌是老年病,我才三十出头,肯定没事”。但近年来,临床观察及多项研究显示,门诊年轻肠息肉患者的数量激增,且高危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可能归因于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太“伤肠”了:久坐不动让肠道蠕动变慢,垃圾毒素堆在里面;偏爱麻辣、油炸、加工肉,等于给肠道“喂毒药”;还有人因为工作忙,经常憋便或熬夜,都在无形中增加肠道负担和息肉发生风险。
记住:45岁以上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得做第一次肠镜;如果家里有人得过肠息肉或肠癌,40岁就得开始查,早筛查才能早安心。
3、
最后划重点:预防肠息肉、降低肠癌风险,需做好以下三件事
1. 合理膳食:
多吃全谷物、新鲜蔬果,比如燕麦、菠菜、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
少吃香肠、培根、炸鸡,加工肉已被世卫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
2. 规律运动:
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散步、跳操都行,有助于改善肠道循环和代谢,减少毒素堆积。
3. 定期筛查:
肠镜是筛查肠息肉和肠癌的“金标准”,别因为怕疼就逃避,现在无痛肠镜打个麻药睡一觉就做完了,比起癌症的痛苦,这点不适根本不算啥。
肠息肉就像肠道里的“不定时炸弹”,但只要我们不踩误区、科学防治,就能轻松拆弹。
别等出事才后悔,现在就把肠镜提上日程,给自己一份安心,也给家人一份放心!
Copyright © 2021 tuiyihui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2741号
京ICP备20210027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