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洞察隐形的杀手:肺癌的筛查与诊断

2025-10-15 14:20:06来源:重大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死亡率都常年“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因为它早期几乎没什么明显症状,所以常被叫做“隐形杀手”。很多人发现自己得肺癌时,病情已经到了中晚期,这就错过了治疗的最好时机,特别可惜。但大家不用太灰心,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我们现在有了更厉害的“武器”——科学的筛查方法和精准的诊断体系。有了它们,我们就有机会更早发现肺癌,甚至扭转疾病发展的局面。

● 01 ●防患于未然——肺癌筛查的艺术

筛查,顾名思义,是在健康人群或高风险人群中,通过特定的检查手段,早期发现尚未出现症状的癌症。其核心目标不是“诊断”,而是“发现嫌疑犯”,从而将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

1. 谁应该进行筛查?——锁定高风险人群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常规进行肺癌筛查。盲目检查不仅增加医疗负担,还可能因假阳性结果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后续创伤性检查。目前,全球医学界普遍认可的筛查对象是“肺癌高风险人群”。通常符合以下条件:

· 年龄因素: 通常建议在40岁至80岁之间。

· 吸烟史: 有“重度吸烟史”。这通常被定义为“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 × 吸烟年数)≥ 20。例如,每天吸1包烟,吸了20年,就是20包年;每天吸2包烟,吸了10年,也是20包年。

· 吸烟状态: 包括目前仍在吸烟或戒烟时间未超过15年的既往吸烟者。

· 其他风险因素(需结合考虑): 如有职业暴露史(长期接触石棉、氡气、柴油废气等)、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肺癌史、本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肺纤维化病史。

2. 用什么来筛查?——低剂量螺旋CT(LDCT)是金标准

在过去,胸部X光片曾被用于检查肺部疾病,但对于早期肺癌的筛查,它已被证明效果有限,因为它无法清晰显示微小的结节(尤其是磨玻璃结节)。目前,国际公认且唯一被证明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的筛查手段是低剂量螺旋CT。

· 何为“低剂量”? 与传统CT相比,LDCT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约仅为常规胸部CT的1/5至1/10,其辐射暴露量甚至与几次胸部X光片相当,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

· 优势何在? LDCT拥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发现小至2-3毫米的微小结节,其发现早期肺癌的能力是胸部X光片的4-10倍。多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如美国的NLST和荷兰的NELSON研究)已证实,对高风险人群每年进行一次LDCT筛查,可以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以上。

3. 筛查结果怎么看?——科学应对肺结节

当LDCT报告提示发现“肺结节”时,请不要过度恐慌。“肺结节”不等于“肺癌”。事实上,在筛查中发现的大多数结节都是良性的,可能是过去的炎症、感染留下的疤痕(如肉芽肿)、淋巴结等。

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多个特征进行综合评估,决定后续策略:

· 大小: 结节越大,恶性风险相对越高。通常,直径小于5mm的微小结节,恶性概率极低。

· 密度:

· 实性结节: 密度均匀,呈现白色实影。

· 部分实性结节: 兼有磨玻璃和实性成分,需要重点关注。

· 磨玻璃结节: 像一片薄雾,能透过它看到背后的血管和支气管。虽然很多是良性或癌前病变,但一部分可能为早期腺癌。

· 形态: 边缘光滑、规则的结节多为良性;而边缘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特征的结节,恶性风险较高。

根据上述特征,医生会参照国际指南(如Fleischner学会指南),给出建议:

· 年度随访: 对于低风险的小结节,通常建议12个月后复查LDCT,观察其变化。

· 短期复查: 对于风险不确定的结节,可能建议3-6个月后复查,看是否增长。

· 进一步检查: 对于高度可疑的结节,会建议进行更深入的诊断检查。

● 02 ●拨开迷雾见真章——肺癌的诊断之路

当筛查发现可疑病灶,或患者因出现症状(如持续咳嗽、咳血、胸痛、气短等)就诊时,就进入了肺癌的诊断阶段。诊断的目标是明确三个核心问题:是不是癌?是什么类型的癌?进展到了什么阶段?

1. 影像学检查:定位病灶,看清全局

· 增强CT: 在LDCT的基础上,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血供情况,帮助判断其良恶性,并评估纵隔淋巴结和远处器官有无转移,是分期的重要依据。

· PET-CT: 将CT的解剖成像与PET的功能代谢成像结合。癌细胞通常代谢异常活跃,会摄取大量葡萄糖类似物(显像剂)。PET-CT能一次性进行全身扫描,在显示肿瘤原发灶的同时,高效地探测全身潜在的转移灶,对于精准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头颅MRI: 由于肺癌容易发生脑转移,对于已确诊或高度怀疑肺癌的患者,头部MRI是检查脑部是否转移的最佳方法。

2. 病理学检查:诊断的“金标准”

无论影像学多么可疑,最终确诊肺癌必须依靠病理学证据——即在显微镜下直接看到癌细胞。获取组织样本的方式主要有:

· 支气管镜检查: 将一根带摄像头的柔软内窥镜经口或鼻放入气管和支气管,直接观察管腔内病变。医生可以通过其附带的活检钳取组织,或用穿刺针穿过支气管壁取样(EBUS-TBNA),后者对评估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至关重要。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对于靠近胸壁的周围型肺结节,在CT的实时引导下,用细针精准穿刺到病灶,获取组织样本。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诊断方法。

· 胸腔穿刺/胸膜活检: 对于伴有胸腔积液的患者,可抽取胸水查找癌细胞,或通过胸腔镜对胸膜进行活检。

· 手术活检: 当其他方法无法获取诊断时,可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直接切除可疑结节或肺叶,送检病理。

3. 病理分型与基因检测:迈向精准医疗

确诊肺癌后,工作远未结束。现代肺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这意味着需要知道肺癌的具体类型和分子特征。

病理分型: 根据显微镜下的形态,主要分为:

· 非小细胞肺癌: 占所有肺癌的85%以上,主要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其中腺癌最为常见。

· 小细胞肺癌: 约占15%,生长快,易转移,治疗策略与非小细胞肺癌截然不同。

· 基因检测: 尤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腺癌),进行基因检测是标准流程。通过对肿瘤组织或血液(液体活检)进行检测,寻找如EGFR、ALK、ROS1、KRAS、BRAF等驱动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就像是癌细胞的“命门”,针对它们已有众多高效、副作用更小的靶向药物。

· PD-L1蛋白检测: 评估肿瘤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水平,有助于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

● 03 ●小结

面对肺癌这个强大的对手,我们不再束手无策。根据相关检查,最终确定从I期(早期,局限)到IV期(晚期,已转移)的总体分期。分期直接决定了治疗目标是根治还是姑息,以及具体方案的选择(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科学的筛查为我们提供了在敌人潜伏时提前预警的机会;而精准的诊断体系则像一套精密的导航,指引我们认清敌人的真面目、实力和部署,从而为患者量身定制最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