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光动力疗法革新宫颈癌前病变治疗,北大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解读最新进展

2025-11-24 17:03:55来源:推医汇
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治正从传统手术向更精准、无创的方向迈进。光动力疗法(PDT)作为一种非切除性治疗方式,在清除高级别病变的同时,能有效保护宫颈结构与生育功能,日益受到临床关注。其中,HAL-PDT系统将给药与照光整合,实现“单次门诊、即治即走”,大大提升了治疗便捷性与患者依从性。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系统解读了当前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分层管理策略,并重点介绍了PDT在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
 
宫颈癌前病变分层管理已成共识
 
“目前,对于宫颈癌前病变,也就是鳞状上皮内病变(SIL),临床通常采取分层管理的策略。”魏丽惠教授指出,低级别病变(LSIL/CIN1)因自然消退率较高,多以随访观察为主;若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细胞学异常或病变持续超过两年,再考虑干预。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2/CIN3)传统上以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冷刀锥切术(CKC)为标准治疗,但切除性治疗可能对宫颈结构造成损伤,增加未来早产、流产风险,且存在复发可能。因此,既能清除病变又能保留生育功能的非切除性治疗方案成为临床刚需。
 
HAL-PDT实现“单次门诊、即治即走”
 
据魏丽惠教授介绍,光动力疗法需光敏剂、氧和特定波长红光三大核心要素协同。光敏剂局部作用于病变后转化为光敏物质原卟啉IX(PpIX),经红光照射产生活性氧,诱导病变细胞凋亡或坏死;同时损伤微环境激活免疫应答,协同清除HPV感染。
 
目前的光动力治疗有三种光敏剂,传统光敏剂血卟啉注射液需静脉注射,在体内滞留时间较长,易引起皮肤光敏反应,患者需严格避光,其复杂的流程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
 
氨基酮戊酸(ALA)是当前治疗宫颈上皮内病变应用最广泛的光敏剂,在CIN1和CIN2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已取得良好疗效,通常需使用2至3个疗程,即治疗6至9次。
 
而ALA的酯化衍生物HAL具有脂溶性,可在细胞内迅速转化为光敏物质原卟啉IX,提高了治疗效率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更重要的是,HAL-PDT系统(APL-1702)将给药与照光整合,患者门诊单次30分钟即可完成治疗,“真正实现了‘即治即走’,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和依从性。” 魏丽惠教授指出。
 
对于CIN2患者,此前在欧美开展的HAL-PDT的IIb期临床试验中,其完全缓解率达到了95%,HR-HPV 16/18的清除率达到了83%。最新的III期国际多中心研究也证实,HAL-PDT在CIN2和CIN3患者中的应答率和组织降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2次治疗就能够使近一半的人免除手术治疗。
 
此外,从患者的角度来说,HAL-PDT采用冷光源照射,避免了局部热损伤,不会损伤宫颈结构组织,保证了宫颈结构的完整性,对于育龄期女性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推广门槛大幅降低
 
魏丽惠教授强调,传统手术依赖手术室、麻醉等多学科资源,而HAL-PDT一体化设备在普通门诊即可操作,无需住院,极大降低了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该技术的门槛。药械结合的设计将光敏剂给药、病灶覆盖和光照参数集成在一个优化的流程中,减少了对个人经验的依赖,更易于在基层时进行规范化培训和推广。
 
展望未来,魏丽惠教授提出两大发展方向:一是联合治疗,比如将光动力疗法和免疫调节剂,或者HPV疫苗结合起来,增强病毒清除、降低复发;二是器械创新,比如开发可弯曲光纤、贴片式LED光源,让光照更精准覆盖宫颈管、阴道穹窿等难治部位,未来还有望拓展至外阴、阴道等多中心病变的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