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抗衰老”这个话题。尽管没有人喜欢变老,但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衰老并不是生命的“程序错误”,反而更像是一种被自然选择所保留的“设计特征”。早在1952年,科学家Medawar就提出了“拮抗多效性”(Antagonistic Pleiotropy)理论。该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会偏好那些在年轻时有利于繁殖的基因——即使这些基因在晚年可能带来健康问题。
简单来说,你的身体可能会“偷偷”用晚年的健康换取早期的生育优势。那么,一个现实的问题就出现了:早来月经、早生孩子,真的会让人老得更快吗?
答案可能确实如此。一项最新发表于《eLife》的研究指出:月经来得越早,未来衰老的速度可能越快,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也越高;相反,晚来月经、晚生育的女性,往往更长寿,更晚进入更年期。
研究目的及背景
以往关于“生育与健康”的研究多基于问卷调查,容易受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等因素干扰。而这项研究采用了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 方法,利用基因变异作为“天然实验工具”,来推断初潮年龄和首次生育年龄是否真的会“因果性”地影响衰老和疾病风险。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在分析“早生孩子的女性是否更易生病”,而是在探索“那些让人早生孩子的基因,是否也会使人老得更快”。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团队从公开的GWAS数据库中提取了与“初潮年龄”和“首次生育年龄”相关的遗传变异(SNPs),分别筛选出209个和33个有效的基因工具变量。
他们分析了这些基因与以下三类结局的关系:
整体衰老指标:如父母寿命、衰弱指数、表观遗传年龄(GrimAge);
器官衰老与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压、骨质疏松等;
器官相关癌症: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
此外,他们还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 中近20万女性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验证基因分析的结果是否在真实人群中成立。
晚初潮、晚生育,衰老指标更“年轻”
数据结果显示,晚来月经与更长的父母寿命显著相关,表明其可能与遗传背景上的长寿优势有关。不仅如此,晚来月经的女性自身也表现出更低的衰弱指数、更晚进入更年期,并且在多种与衰老相关的疾病中风险明显降低,包括阿尔茨海默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面部老化等。同时,她们罹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也较低。不过研究发现,晚来月经也伴随轻微升高的骨质疏松风险。整体来看,晚来月经似乎意味着“衰老速度更慢”,但在骨骼健康方面仍需额外留意。
接着,研究团队评估了初次生育年龄与衰老指标及疾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重点分析了衰弱指数、表观遗传衰老标志物 GrimAge、父母寿命、代谢性和心血管疾病等相关指标,以及体重指数(BMI)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明确显示:晚育与更健康的衰老轨迹密切相关!具体而言,晚育女性普遍具有更低的衰弱指数、更缓慢的表观遗传衰老,父母也更为长寿。她们进入更年期的时间相对较晚,同时患 2 型糖尿病、慢性心衰、高血压和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在癌症方面,晚育与宫颈癌风险下降明显相关,但与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未见显著关联。
深入分析表明,BMI 在许多关联中扮演了关键的中介角色:早育女性通常 BMI 较高,而高 BMI 本身就是糖尿病、心衰和宫颈癌的危险因素。因此,晚育可能通过降低 BMI 间接减少这部分疾病的发生风险。
关键基因与通路
进一步,研究团队还对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中鉴定出的158个显著SNP进行了整理,考察它们与 15 项衰老及老年疾病结局之间的关联。
分析发现,多个候选基因可能解释早发生殖事件与多种衰老表型之间的拮抗性多效关系。例如,CRTC1 基因中的 rs2003476 突变同时与七种不同结局相关,包括衰弱指数、阿尔茨海默病、心衰、父母寿命以及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该基因此前已被报道与线虫寿命延长和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此外,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中的 CHAC1 和 GGT7 基因也分别与四项衰老结局相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HAC1 中的错义突变可能影响蛋白质功能,该基因已被发现在年龄相关黄斑变性和肌肉萎缩中起作用。
另一个关键基因 NMT1(N-肉豆蔻酰转移酶 1)与 2 型糖尿病、心衰、高血压和乳腺癌显著相关。NMT1 可促进 AMPK 定位至溶酶体并抑制 mTORC1 信号通路,从而在衰老过程中起保护作用。特别是,NMT 已被认为是潜在的抗衰老靶点——在酵母中调控 NMT1 可延长寿命,而针对 NMT 的药物目前也在抗癌和心衰治疗研究中展现出潜力。
除了以上的基因之外,研究还发现一个重要的“中间商”——体重指数(BMI)。基因上倾向于早初潮或早生育的女性,BMI 更高;而高 BMI 又会增加糖尿病、心衰风险。比如,早初潮女性中,约 30% 的糖尿病风险是通过“先胖起来”实现的。这就像“早启动”先让身体囤脂肪(可能为生育储备能量),但老了就成了代谢负担。
人群队列验证
基于大规模人群数据的验证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上述发现:初潮年龄和初次生育时间越晚,健康收益越显著!与11岁前初潮的女性相比,13-14 岁初潮者活到 80 岁的概率最高,糖尿病、心衰和慢阻肺风险最低;15-16 岁初潮者高血压和肥胖风险最低;而 16 岁以后初潮的人群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风险最低。
生育次数也与健康结局有关:生育三胎的女性在长寿和延迟绝经方面优势最明显,而生育四胎则显著增加代谢性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仅乳腺癌风险最低。
联合分析突出显示,“初潮早 + 生育早”的组合健康风险最高,而“13-14岁初潮 + 26-30岁生育”是整体健康结局最佳的组合。
小结
总之,这项研究让我们看到了进化的“偏心”——那些让女性早初潮、早生育的基因,在进化中被保留,因为它们能提高繁殖成功率(比如更早开始生育、有更多时间生娃);但代价是,这些基因可能通过激活生长通路、改变代谢(比如让BMI升高),加速晚年衰老和疾病。
研究中提到,男性可能也有类似规律(比如青春期早的男性更易患心脏病),但由于女性的生殖事件更“定时”,因此关联性会更明显。
当然,这并不是说 “越晚生越好”,毕竟生育年龄过晚也会有其他风险,所以,无论是早生还是晚生,关注健康、科学管理,才是对抗衰老最靠谱的“基因编辑工具”!
参考文献:
Early menarche and childbirth accelerate aging-related outcomes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Evidence for antagonistic pleiotropy in humans
https://elifesciences.org/reviewed-preprints/10244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