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王女士(化名)有冠心病史,却坚持每天清晨五点半空腹晨跑,直到频繁出现胸痛、冒冷汗症状,检查显示为短暂性心肌缺血,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死的高发时间多在清晨5点至9点。这个时段人体生理状态特殊,盲目运动可能给心脏带来沉重负担。
清晨运动,隐藏的风险
为什么清晨运动存在如此大的风险?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专家们解释说,早晨起床后,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血压和心率升高,血液黏稠度和凝血活性增加,这正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峰时段。
寒冷季节的清晨,风险更是成倍增加。低温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至心脏和大脑,这会使收缩压较夜间水平升高10-20mmHg,心脏负担骤然加重。
对老年人而言,冬季晨练还面临另外两大“隐形杀手”:夜间人体会流失400-600ml水,老年人对口渴感知较弱,清晨血液黏稠度显著增加;同时,低温会增加血小板活性,大幅提升血栓形成风险。
冬季运动,时机是关键
既然清晨运动存在诸多风险,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冬季运动的最佳时机呢?专家们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被多项研究认定为冬季户外锻炼的“黄金时段”,其中10:00-11:30和14:00-15:30尤为理想。
这一时段的选择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上午10点后地表温度回升,更接近人体舒适区,此时皮肤血管无需过度收缩,血压比清晨降低10-15mmHg,心脏负荷明显减轻。
经过早餐和饮水,夜间流失的水分得到补充,血液黏稠度下降。研究显示,上午10点后老年人血栓风险比清晨下降67%。
对于健康人群,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专家建议最好选择在中午至下午,约每天11:00到17:00,这是相对更佳的时间段。
而高血压患者的最佳运动时间则略有不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劼若建议:“下午16时至17时血压相对稳定,是更适合的运动时段。”
科学运动,把握四要素
选对时间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科学运动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冬季运动尤其需要注意四个关键要素。
充分热身是冬季运动的“必修课”,时间要比夏季延长至15-20分钟。热身应采用动态拉伸,如高抬腿、开合跳、腿部摆动等,让身体微微出汗,感觉肌肉和关节变得柔软、灵活。
冬季运动的穿着讲究“洋葱式穿法”。内层选择速干、透气的材质;中层穿着抓绒衣、薄羽绒等保暖材料;外层穿防风、防水的冲锋衣或软壳外套。特别要注意穿戴好帽子和手套,因为大量热量会从头部和手部散失。
运动强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阶段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让身体有足够的适应过程。尝试用鼻子吸气,鼻腔能温暖和过滤冷空气,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运动后不要立刻停下,应进行5-10分钟的整理放松,通过慢走、慢跑等低强度运动让心率平稳回落,然后再进行静态拉伸,帮助肌肉恢复。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老年人,冬季运动需要更加谨慎,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特殊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清晨(气温最低、血压易波动时段)应避免剧烈运动。这类人群在运动时,需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
老年人在冬季锻炼时应优先选择太极、健步走等低风险运动,并最好在阳光充足、地面干燥的午后进行。运动强度以达到“微微出汗、说话不喘”为宜,避免快跑、倒走等高危动作。
糖尿病患者同样需要关注运动时间的科学选择。研究发现,下午进行高强度间歇性运动比上午运动的降糖效果更佳。下午或晚上运动的人群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也更为明显。
未得到控制的重度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患者,以及合并不稳定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不建议运动,应先控制好病情并遵医嘱治疗。
运动环境,室内外各有讲究
冬季运动的环境选择同样重要,室内和室外运动各有注意事项,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环境条件灵活调整。
在户外运动时,要特别注意防滑防摔。在雪地或冰面上运动,务必选择防滑的鞋具,并注意观察路面情况。极寒天气(如大风、气温过低时),应减少户外暴露时间,特别注意保护耳朵、手指、脚趾等末梢部位。
选择室内运动时,应保持通风。紧闭门窗会导致室内空气污浊,应在运动前后和间歇期适当开窗通风。同时要避免“骤冷骤热”,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或反之,都应有一个温度过渡区,给身体缓冲时间。
如遇极寒天气,建议改为室内活动。有心脏基础病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可以考虑在室内或健身房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