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中国养老产业迈进品质化发展新阶段,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8万亿元

2025-11-24 16:36:26来源:推医汇
     面对超3亿老年人口的庞大需求,中国养老产业正从基础生存保障向品质化服务全面升级。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0%,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为养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伴随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产业正经历从基础生存保障向品质化服务的跃迁,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突破15.8万亿元,产业生态与商业模式迎来深刻变革。

养老规划意识觉醒

过去,在“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影响下,居民通常临近退休或退休后才开始关注养老问题,如今这一观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居民养老规划意识总体增强,行动意愿也更为积极。

受访者普遍认为37岁左右是启动养老规划的较好时点,且这一认识连续三年保持一致,表明养老规划年轻化且整体稳定的趋势已形成。

年轻群体观念转变尤为显著:2023年18-34岁群体中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还年轻,不着急”,而2025年这一比例已大幅下降至47%。在5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85%的人每月都会进行养老规划。

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化

当前,中国养老产业已形成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服务模式,不同模式针对不同需求层次,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态势。

居家养老作为主流模式,其服务内容已从基础的“生活照料”向“品质护理”全面升级。

以上海市为例,居家养老服务已涵盖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等多个维度,适老化改造与智能设备入户成为市场热点。

社区养老则成为政策与市场共同发力的焦点。2025年社区养老服务市场规模预计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以深圳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推行的“政府补贴+低偿服务+公益捐赠”模式为例,该模式整合专业护理团队,日均服务超200人次,辐射周边多个社区,成为行业标杆。

机构养老朝着“连锁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端养老社区入住率超80%,这类机构普遍配备智能床垫、远程医疗系统等设备,某养老集团引入的智能“康复机械臂”可替代一定程度的人工护理。

技术赋能智慧养老

随着5G、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养老产业中深度融合应用,智慧养老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2025年上半年,全国银发经济企业购进信息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增长16.9%;智慧养老技术服务、老年智能与可穿戴装备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7%、32.6%。

智能照护设备的引入,有效缓解了传统养老模式下的“老人安全监护”难题。

某品牌系列健康监测设备能够检测老年人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并将数据同步至健康App或医疗机构平台,一旦数据异常波动,能及时发出预警,为突发疾病的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养老机器人赛道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成为银发经济中最耀眼的新星。目前养老机器人主要分为三大类:护理型、康复型和陪伴型。护理型针对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照护服务;康复型辅助半失能老人恢复行动能力;陪伴型则主要起情感交流作用。

消费升级驱动产业增长

在养老服务方面,刚需多元增长趋势明显。2025年上半年,社区养老照护服务、机构养老照护服务、居家养老照护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4%、22.6% 和18%。

健康消费增速亮眼,助行助听产品、老年营养和保健品、健康监测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2%、30.1%和7.5%,反映出老年群体健康意识从被动医疗向主动管理转变。

更引人注目的是,文娱消费提质升级,老年旅游服务、体育健康服务、文化娱乐活动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2%、23.9% 和20.7%,显示出银发群体正从“养老”转向“享老”,悦己属性日益显现。

“医、养、康、文、旅”的跨界融合正在重构银发经济产业生态。

各地推出的“登高赏菊+康养度假”套餐备受青睐,景区联合养老机构打造的旅游专线,包含健康监测、中医理疗、文化体验等服务,国庆期间预订量显著增长。

政策资本双轮驱动

2025年国家不仅延续了养老机构税收减免政策,还设立了千亿级养老产业基金 。

民政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标志着普惠型养老保障体系进入实施阶段。

试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8日,36.51万张消费券被领取,核销金额达1.82亿元,有效缓解了家庭照护经济压力。

从眼下的“养老”到未来的“享老”,中国养老产业不仅成为应对老龄化的“稳定器”,更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引擎,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享”真正从社会愿景变为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