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儿童健康“甜蜜负担”引关注,糖尿病早期筛查迫在眉睫

2025-11-14 14:24:28来源:推医汇
每年注射上千针、严格计算每餐食物摄入量、时刻防范血糖波动——这是众多儿童糖尿病患者的日常写照。
糖尿病不只是“成人病”
在公众普遍认知中,糖尿病常被视为“成人病”。然而,这一观念正被日益增长的儿童糖尿病患者数据打破。
中国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合并患病率已达1.6‰,且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与成人2型糖尿病不同,我国儿童糖尿病患者中,80%至90%为1型糖尿病,且多在儿童期发病,确诊后需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曹冰燕指出:“1型糖尿病是儿科内分泌方面的‘经典’疾病,在患者中占比较大,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
早期干预的意义
1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是疾病高危人群,也是早期筛查的重点对象。高危人群在20岁之前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
若筛查出1型糖尿病2期患者,及时用药可延缓病情发展。曹冰燕介绍:“从目前数据看,平均可以延缓3年左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陈晓春强调:“发病延缓3年,对成年人或许影响不大,但对儿童青少年意义重大。这使他们能在健康状态下完成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减轻患者及其家庭在疾病管理、升学求职等方面的压力。”
早期筛查还能有效避免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曹冰燕指出,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危险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达1.5‰至3‰。
从治疗到心理支持
在疾病管理方面,曹冰燕提出了 “五驾马车”综合管理模式:胰岛素治疗、饮食控制、运动干预、血糖监测和疾病教育。
该体系要求家长或年长患儿掌握注射、监测、调药等技能,并精确计算每餐食物摄入量。“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波动剧烈,一天内可能在低血糖与高血糖间反复。”曹冰燕强调,这种不稳定性对家长心理构成巨大压力。
近年来,糖尿病管理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普及让患儿告别了每日多次指尖采血的痛苦;胰岛素泵的使用为胰岛素输注带来了更大灵活性。
曹冰燕提到,“人工胰腺”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可以实现根据血糖水平自动调节胰岛素输注,将极大提升患儿的生活自由度。
许多1型糖尿病患儿因害怕被区别对待而选择“隐糖”生活,向身边的老师、同学隐瞒患病情况。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晓鸣指出,确诊糖尿病不仅是身体的挑战,更是心理的考验。
“我们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张晓鸣表示,不少患儿存在病耻感,认为“为什么只有我生病”。部分孩子因担心低血糖等突发状况,不敢独立活动,甚至十几岁仍无法与家长分床。
构建友好环境
构建1型糖尿病友好社会需要多方努力。曹冰燕表示,国家层面可以从公共卫生角度制定公众筛查方案,并开展疾病相关的数据调查。
陈晓春谈到,教师、校医和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当提高对1型糖尿病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她还特别提到,希望社会公众提高对糖尿病的科学认知,以更包容的心态接纳1型糖尿病患者,让他们在求学、求职时受到更加公平的对待。
糖尿病早期筛查的推广仍面临挑战。专家呼吁,应建立更加完善的筛查和干预机制,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随着医学进步、筛查普及与心理支持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糖宝宝”正学会与疾病共处,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