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饭后百步走”的养生误区:专家提醒这类老年人需谨慎

2025-10-30 14:40:18来源:推医汇
近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中医药护佑老年健康”专题发布会上,专家指出,“饭后百步走”并不适合所有老年人。

对于身体素质较好、没有严重慢性病的老年人,以及脾胃功能稍弱容易积食的老人,饭后休息30分钟左右再散步10到15分钟,确实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饱胀感。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流传甚广的养生谚语,背后有着中医理论的支撑。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在发布会上解释,这句话的本意是通过舒缓的运动促进老年人脾胃消化和运化水饮的功能。

然而,这份传承千年的养生智慧并不适合所有老年人。葛金文强调,实施“饭后百步走”需要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适合饭后散步的老年群体

对于哪些老年人适合饭后缓步慢行,葛金文给出了明确答案。

那些身体素质比较好、没有严重慢性病的老年人,饭后适度的活动更有益身心健康。

其次是脾胃功能稍弱、容易积食腹胀的老人。这类老年人平时的消化功能尚可,但吃多了一点就会感到腹部胀气。

对于这两类老年人,饭后休息30分钟左右再去散步10到15分钟,像“闲庭信步”一样的走法,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饱胀感。

不适宜饭后步行的老年人

相比之下,有一部分老年人则不适合饭后走路,勉强而行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饭后立即走路可能导致心脏和脑部供血不足。

“这容易引起头晕、乏力、心绞痛或者更严重的意外。”葛金文指出,这类老人饭后最好静坐或平躺30到60分钟。

患有胃下垂的老人同样不适宜饭后步行。葛金文解释,中医辨证这类患者大多中气不足,饭后更容易困倦,此时站立或行走会加重胃的下垂程度,引起腹胀。

此外,平时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老年人,饭后自然感到困倦,这是身体的自我保护信号。

“应该顺应它,适当休息以养气血。如果强行散步反而会耗伤气血,更累。”葛金文补充道。

老年人运动养生的黄金准则

对于老年人的运动养生,葛金文提出必须遵循“不伤为本,适度为要”的原则。

首先是要顺应自然。中医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由于老年人气血不足,身体调解机制不够,所以这个规律必须要遵守。

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阳气升发的早晨或下午阳气较盛的三点到四点左右,千万要避开阴气较盛、天也不亮的清晨或夜晚,也不要在烈日当空的正午。

春夏可适当增加运动量,秋冬则应趋向收敛,不要过度运动,特别不要剧烈运动,减少阳气的消耗。

其次,要量力而行,动静结合,达到“形劳而神不倦”的境界。运动到身体微微出汗、感觉舒畅、不疲劳为宜。切忌大汗淋漓、切忌锻炼得气喘吁吁。

“因为中医有一个观点,‘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会耗伤气血和心阳。所以老年人的运动还是要以和缓为主。”葛金文强调。

步行健身重“质”而非“量”

近年来,“日行万步”成为流行的健身观念,但专家表示这并不适合所有老年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医师李庭在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指出,走路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但日行万步甚至几万步,不适合作为所有人统一的健身目标。

“单纯的步数只是一个‘量’的积累,无法体现‘质’。不同行走速度、方式的健身效果和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效率截然不同。”李庭解释道。

强行追求高步数,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过度运动,反而增加损伤风险。

确定步行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从基础步数开始,根据自身情况和活动后的反应,循序渐进调整。

李庭建议,如果平时活动很少,可以从每天3000~5000步开始,身体适应后,每周或每两周将目标步数增加500~1000步。

饭后半小时的闲暇时光,老人们不妨先静静坐下,感受身体的真实需求。倾听它发出的信号,辨别自己属于哪种体质,再决定是否加入散步的行列。

正如专家所言,老年人的运动不应只追求形体的活动,更要注重精神的调养。在运动时,把意念集中到动作和呼吸上,使全身放松,达到“形神合一”,才能收获最佳的养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