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警惕热射病”皮肤干热无汗,在室内更易中招
2025-07-08 17:46:48来源:推医汇
死亡率超50%、50岁以上人群高达80%、幸存者常遗留终身认知障碍…这个夏季最凶险的疾病正在空调房和厨房里悄然突袭。
北京某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正将一盆盆冰水倒进浴缸。浴缸里躺着一位昏迷的老人,体温计显示41.2℃。三小时前,这位76岁的独居老人被邻居发现倒在密闭的家中,屋内没有开空调,只有一台小风扇无力地转动着。诊断结果:经典型热射病。
“我们接诊的患者中,近半数是室内发病的老年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指出,“许多人认为待在室内就安全,这是个致命误区。”
就在上周,国内首部《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正式发布。这份由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领衔制定的指南首次提出热射病救治生命链概念,并明确了“降温第一”的急救原则。
死亡率超50%的“高温刺客”
热射病,这个医学术语在近年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它已成为夏季威胁生命的头号“高温刺客”。
2025年盛夏,热射病死亡率突破50%警戒线,5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飙升至80%,与新冠重症死亡率相当。即使抢救成功,幸存者也常遗留认知障碍等终身后遗症。
“热射病发生时,核心体温超过40℃会直接杀死脑细胞并损伤脏器。”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组长宋青教授解释,“患者治愈后很难恢复正常生活。”
更严峻的是,发病场景已颠覆传统认知。办公室、厨房甚至居家泡澡等室内环境均可能突发此症。江苏常州一位71岁老人就因在高温天用艾叶泡澡时昏迷,确诊热射病送医抢救。
当空气湿度达80%-90%时,即使气温仅32℃仍可致病。老年人因体温调节功能衰退,皮肤干热无汗,更易在室内中招。
预警信号
识别热射病的早期信号是救命关键。指南提出了通俗易记的 “烫、晃、晕、乱”预警4信号:
“烫”:体温快速升高,可达40℃以上
“晃”:身体疲倦乏力,行动不稳
“晕”:头晕头痛,昏沉如同醉酒
“乱”:出现恶心呕吐、皮肤发红发热、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不典型热射病容易漏诊误诊。“不典型热射病发病时核心体温可以不高、发病环境可以在常温甚至低温下、发病时意识障碍也可以不严重。”
黄金30分钟急救法
现场急救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热射病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专家强调,“30分钟内将核心温度降至40℃以下,死亡率明显下降。”
急救遵循 “边降温边转运”原则,具体操作可概括为七字口诀:“脱、测、降、补、通、静、送”。
脱离热环境是第一步。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最好是有空调的房间(室温调至16℃~20℃),并迅速脱掉外衣帮助散热。
降温是核心救命措施。首选方法是冷水浸泡:将患者(除头部外)浸入冷水浴缸、水桶或水池中。次选方法是“凉水+风扇”:用冷水喷洒全身,同时强力扇风促进蒸发散热。也可用冰袋冷敷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
“在等待救护车时,可用冰袋敷于颈部、腋下等,帮助快速降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常务副主任李晓晶补充道。清醒患者可少量多次补充含盐饮料,但意识不清者禁止喂水,以防呛咳窒息。
预防策略
对老年人这一高危群体,专家特别建议:避免艾叶泡澡等高温仪式;空调设定合理温度;禁止在闷热环境久留;家人要主动关注老人身体状况,确保环境凉爽。
户外工作者需科学安排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10点-16点);工间在阴凉处休息;及时补水补盐;配备温湿度计、耳温监测仪等监测设备。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 “封闭车厢热射病” 事件频发。李晓晶特别警示:“夏季露天停放的汽车内,温度10分钟即可飙升20℃,儿童被遗忘车内,极可能在短时间内遭遇致命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联合部署重点行业、岗位和人群的防暑降温工作;国家疾控局针对夏季高温热浪引发的健康问题,提出人群健康风险干预措施和建议。
社会力量也在织密防护网。多地搭建“清凉驿站”,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发放“夏日清凉礼包”;企业为快递员、外卖骑手提供休息驿站;医疗机构开设“中暑急救绿色通道”,提升热射病救治效率。
“高温下的生命守护,是一堂健康‘必修课’。”正如媒体呼吁,“用关怀传递清凉,以科普构筑防线,才能呵护高温下的生命安全。”
热射病防治“8-4-6”黄金法则:预防8措施(热习服、不带病、预降温、补水盐、备“三宝”、配设备、不熬夜、盯重点)、预警4信号(烫、晃、晕、乱)、现场救治6步法(脱、泡、测、补、通、静)。
“降温第一”原则。当在路边发现有人倒地,皮肤滚烫且意识模糊时,记住: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将人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用能找到的最冷的水持续浇淋身体,配合扇风。预防,是抵御这个静默杀手的最坚固防线。
本文综合:央广网、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官方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