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经常不舒服,还老是难受,还有腹胀、反酸、烧心、口臭等症状”,那就得引起警惕了,可能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大部分人听说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在体检报告中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那么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体检项目要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幽门螺杆菌这个胃中“幽灵”。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临床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内的微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唯一能够在胃内高酸性条件下生存的细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Ⅰ类致癌物。它不仅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还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等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50%,意味着中国近一半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大部分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嗳气、反酸、口臭、食欲不振等症状。几乎所有的感染者都会有胃黏膜炎症反应,约15%~20%的感染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约5%~10%的感染者会发生消化不良,约1%的感染者会发生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口-口传播(最主要传播方式),如共用餐具、接吻等密切接触行为;粪-口传播,如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多数感染始于童年。
目前主流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是四联疗法:1种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1种铋剂+2种抗生素。若对抗生素过敏、不耐受四联疗法的患者可选用高剂量二联疗法:阿莫西林+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方法用药疗程都为14天。
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式根据标本采集方式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
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01、尿素呼气试验(C13/C14)
尿素呼气试验的原理是幽门螺杆菌能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被标记的二氧化碳判断感染。此方法优点是无创、准确率高;适合大多数人群,C13无放射性,适合孕妇、儿童。局限性是C14有微量放射性,需慎用于特殊人群,且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会干扰结果的准确性。
02、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
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的原理是幽门螺杆菌主要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它的代谢产物、菌体等随着胃黏膜的更新脱落到消化道内,进而随粪便一同排出,因此能够在粪便中检测到幽门螺杆菌的存在。此方法通过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来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抗原。此方法优点是无创、快速、简便、标本易采集。局限性是准确性受粪便质量影响,腹泻或过度浸泡的粪便可能导致假阴性。
03、血清学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
血清学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的原理是抽取血液标本测定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机体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此方法多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来检测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IgG)。优点是操作简便,可反映既往感染情况。局限性是无法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不能排除体内还未产生抗体而导致的假阴性;治疗后抗体可能持续存在,会造成随访时假阳性率升高,所以不适用于疗效观察。
侵入性检测方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常见的侵入性检测方法是通过内镜获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或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对胃黏膜活检组织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幽门螺杆菌。优点是特异性高,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之一,能直接观察细菌形态。局限性是此方法属于有创检查,操作复杂,依赖病理医生经验,受取材和染色技术影响。细菌培养的优点在于特异性很高,同为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之一,但其属于有创检查,培养费时费力,培养条件严格,且其培养结果严重依赖于环境。快速尿素酶试验具有廉价、快速、简单、高特异性等优点;但活检标本存在细菌密度、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抗菌药物、胃酸缺乏和出血等都会增加其假阴性结果的可能。
三、项目选择
对于健康体检人群大规模筛查可选择: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而对于需要评估胃粘膜病变、当非侵入性检测结果不准确、需要个体化治疗等情况时可选择内镜下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或快速尿素酶试验。
参考文献:
【1】兰天.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25,32(10):116-118.
【2】孙旭彤,石磊,续婷婷,等.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5,20(10):1331-1335.DOI:10.13350/j.cjpb.251017.
【3】覃奉道,吴付力,韦振媚,等.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10 d疗程和14 d疗程的对比研究[J].吉林医学,2024,45(11):2649-2651.
【4】陈海婷,张淑贞,李雪宏,等.4种检测方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3,8(05):46-51.DOI:10.19871/j.cnki.xfcrbzz.2023.0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