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红细胞冷凝集的发生与处理

2025-11-24 16:41:03来源:苏州市立医院检验医学中心
红细胞冷凝集是一种由于血液中存在冷凝集素而导致的病理或生理现象。这种冷凝集素是一种特殊的自身抗体(通常是IgM型),其核心特性是温度依赖性。在低温时(通常为0-4°C),它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到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主要是I/i血型系统抗原),导致红细胞聚集。在正常体温时(37℃),该抗体与红细胞的结合减弱或完全解离,凝集现象消失。

健康人血清中可能含低效价冷凝集素(≤1:16),通常无临床影响。病理性冷凝集(如效价≥1:64)多见于感染(肺炎支原体、EB病毒感染等)、自身免疫病(冷凝集素病)或淋巴增殖性疾病,某些恶性肿瘤疾病也可能伴有高效价冷凝集素。

案例回顾

近期工作中遇到一名患者,男性,81岁,社区体检检查血常规,样本到达科室后使用sysmex XN系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检测结果RBC计数1.11*10^12/L,HGB浓度119g/L,HCT11.1%,MCV100.0fl,MCH107.2pg,MCHC1072g/L,结果分析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严重不符合,RBC与HCT显著降低,MCV较高,MCH与MCHC异常增高(MCHC远大于380g/L)。同时观察血样本状态,血液呈细沙状黏附在采血管管壁,高度怀疑样本冷凝集。从仪器检测报警分析也可看出红细胞发生凝集,因此立即按照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将样本放入恒温水箱中(37℃),温育40分钟后立刻上机检测,温育后检测结果RBC计数3.47*10^12/L,HGB浓度114g/L,HCT32.0%,MCV、MCH、MCHC也都在正常值范围,观察仪器报警信息,红细胞凝集消失,检验结果可靠。

案例分析

红细胞冷凝集是检验科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特别在温度较低的秋冬季节,采完血后样本没有立刻进行检测。样本冷凝集发生后依靠手工混匀或者仪器摇晃混匀不能恢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获得正确的检验结果。

①37℃温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我们的首选方法。将样本放在恒温水浴箱或者温育器中,静置半小时左右,然后拿出来立刻检测。

②血浆置换法:将血液标本离心,移去含有冷凝集素的上层血浆,然后用等量的37℃预温生理盐水进行替换,混匀后立即检测。血浆置换法可以对RBC等参数进行纠正,但会影响其他参数结果,建议PLT等参数参考首次测量结果。

③RET通道计算法:sysmex XN仪器使用RET通道进行正常检测样本,根据仪器所测RBC-O、R-MFV和HGB三项参数代入公式得出纠正结果。其中R-MFV为红细胞直方图最高点对应红细胞体积,可等同于MCV。

HCT=(RBC-O*R-MFV)*100%

MCH=HGB/RBC-O

MCHC=HGB/HCT

结语

在临床检验中,如遇到冷凝集素效价高、热振幅宽的血常规样本,较难准确测定出其数值,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积极和临床医生沟通,进一步检查病因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并进行临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