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球蛋白是什么
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是B细胞产生的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一类球蛋白的总称。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加强细胞的吞噬作用,并能在补体的协同下,杀灭或溶解病原微生物,是机体抗御疾病的重要成分。
免疫球蛋白是存在于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核心功能为抗病毒、抗细菌及抗毒素。人体主要的5种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D、IgE),构成了免疫防御的关键防线,其指标变化可反映免疫状态与疾病风险。
免疫球蛋白是存在于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核心功能为抗病毒、抗细菌及抗毒素。人体主要的5种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D、IgE),构成了免疫防御的关键防线,其指标变化可反映免疫状态与疾病风险。
二、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免疫五项检测?
1. 反复感染的儿童及成人;
2.自身免疫或特应性反应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疾病、特发性湿疹、Ⅰ型糖尿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等;
3.免疫缺陷:骨髓移植、HIV感染、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感染、IgA缺陷或IgM缺陷、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放射损伤、化疗等时,可出现不同亚类缺陷;
4. 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肿瘤等,可出现免疫球蛋白异常。
三、五项免疫球蛋白功能及指标意义
1.IgM: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粘膜表面,是感染或接种疫苗后“最早响应”的抗体,是早期感染诊断的关键指标。
◦ 升高:提示病毒/细菌早期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 降低:见于先天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肾病综合征等蛋白丢失性疾病。
2.IgG:IgG 是血清中最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人体血清中总免疫球蛋白含量的 75%。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 Ig,是体液中最重要的抗病原微生物的抗体(再次免疫应答抗体)。
◦ 升高:多见于慢性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
◦ 降低:见于先天性/获得性无丙种球蛋白缺陷病、肾病综合征,或使用环磷酰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放射线照射后,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
3.IgA:分血清型(占血清免疫球蛋白5%-25%)和分泌型,后者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尿道粘膜,是粘膜局部免疫的“核心卫士”。
◦ 升高:提示慢性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轻度升高)、类风湿性关节炎、IgA肾病。
◦ 降低:见于先天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蛋白质丢失性疾病。
4、 补体C3
补体也为球蛋白,大多数为β球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比较稳定,一般情况下呈现稳定状态,只有在某些活化物的作用下,补体各成分才被依次激活。抗体参与的免疫反应需要补体参与,补体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在正常情况下,人血内C3(β1C-球蛋白)含量为80-1550mg/L,是补体系统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一个组分,C3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5、 补体C4
在正常情况下,人血内C4(β1E-球蛋白)含量为130-370mg/L。C4 较 C3 更为敏感,它的测定有助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血液补体含量与活度在许多病理情况下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临床上应动态观察补体水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