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红烧鱼实验揪出肠癌高危因素这些烹饪方式最好改改
《2024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省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第五、死亡率高居第三。医生表示,虽说肠癌是老年病,但近年来,部分地区40岁以下患者比例明显上升。“这多与遗传性综合征或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跟踪发现,男性高脂、高蛋白饮食、吸烟饮酒比例高,易患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女性因雌激素水平和肠道菌群差异,右半结肠癌比例稍高。”
多年前,中国和美国曾联合开展大肠癌发病人群筛查项目,结果发现,常吃红烧鱼的人,大肠癌的发病率比少吃或几乎不吃的人高出两倍。
“研究发现,某些饮食模式如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高温烹饪,与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正相关。”虽然鱼类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材,但在中国的烹饪习惯中,红烧往往意味着高温煎炸与长时间酱油焖煮,容易产生杂环胺、多环芳烃、亚硝胺等致癌相关化合物,加之部分患者饮食结构偏高脂、高盐,导致结直肠癌风险显著上升,建议一周只吃一两回。
“现在不少外卖在制作过程中也常用高温、煎炸等烹饪方式,尤其是红烧肉,最好一周只吃一两次,或在家用蒸、煮、焖等低温烹饪方式制作,搭配高纤维蔬果和全谷物,减少致癌物在肠道的停留。”
02、5年检出结直肠癌患者6210人大便习惯改变、莫名贫血等要警惕
从2020年开始,浙江省启动实施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工作,这也是全国首个省域全覆盖的癌症筛查项目。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筛查及科普深入村社,百姓从摇头拒绝到主动干预,对肠癌早防、早治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医生建议,对检出小息肉或炎性息肉的患者,每2—4年做一次肠镜;如果息肉较大或是锯齿状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建议每1—2年就要做一次肠镜。
“许多人怀疑患上肠癌时,容易乱了阵脚,切记不能病急乱投医,要到专业的医院检查明确。”医生经常碰到一些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加、变细、带血等症状时,仍拖着不去检查。还有的患者认为手术“切干净”就万事大吉,不按期复查,导致复发后发现延迟。“肠癌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存率,与其认知水平、心理态度、治疗依从性等密切相关。”
有人认为没有肠癌家族史,就不会得肠癌。“从目前统计来看,约七成肠癌患者没有家族史。”医生提醒,相关指南建议,普通风险人群50岁起应定期接受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应更早筛查。此外,体检时,肛门指检和大便潜血两项检查一定别放弃,医生可以摸到距肛门8厘米内的肿块,大便隐血也可以提示肠道病变。平时一旦出现便血、肚子痛、大便变细、血便、黏液便等或是无缘无故贫血、消瘦等,要及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