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医院的检验科,每一个数字都可能是生命的密码。当血清钾、钠、氯的检测值同时飙升至正常值的 3 倍时,任何一位临床医生都会瞬间进入高度警戒 —— 这是足以导致心脏骤停的致命危机!但真相有时比想象中更加曲折。本文将带您深入一桩离奇的检测谜案,揭开数字背后那惊心动魄的 2 小时。
二、案例经过
2025 年 8 月的一个急诊夜班,一管来自重症患者的血液标本被送入科室。笔者按常规流程完成签收、离心、核收后,将其上机检测。查看结果时,仪器屏幕突然弹出刺目的警报:钾(K⁺)11.65 mmol/L(正常参考范围 3.5-5.3 mmol/L)!钠(Na⁺)461.1 mmol/L(正常参考范围 137-147 mmol/L)!氯(Cl⁻)306.2 mmol/L(正常参考范围 99-110 mmol/L)!—— 三项指标全部冲破正常上限的 3 倍。
笔者瞬间后背发凉:“这种结果意味着患者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已彻底崩溃,随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 但职业本能让我深吸一口气,立即启动复检程序。
1、检测流程没有问题,按照流程3000转/分钟离心15分钟;
2、标本性状检查:血浆澄清透亮,肉眼未见明显溶血(红细胞破裂释钾),也无脂血干扰;
3、与临床沟通:结果与临床表现严重不符,与临床沟通,并未输入钾、钠。但还是不能排除标本问题,让临床护士重新采血复检;复检结果依然高的离谱;
4、质控情况:查看当日质控结果均在控(早上7点的质控结果),仪器似乎“正常”,环境温湿度也符合实验室要求。
矛盾的结果让笔者陷入困惑:是患者真的濒死?还是仪器在撒谎?
5、检查电解质标准液、参比液、稀释液,以上试剂无不足的情况。
于是停机后立即进行30个循环的灌注。重测同批次患者标本,结果还是异常。判断可能是因为以上试剂使用时间较长发生变质,遂将三种试剂更换后再灌注,然后重测,结果还是异常。
5.于是笔者重新拿出电解质高、低质控品上机检测,发现钾、钠、氯均偏高(触发22S失控报警)!
仪器排查中,发现了关键线索:钾电极响应曲线异常平缓!与专业组老师沟通后得知电极使用寿命时间已到(90天),随即果断更换了钾、钠、氯三支离子选择电极及参比电极。重启仪器检测后,钾、钠、氯质控结果完全恢复正常。患者标本检测结果也回归正常(与上次检测结果相近)。一场虚惊终于解除。
三、案例分析
为何三根电极会同时“失控”?核心在于离子选择电极(ISE)的工作原理[1]:
生化分析仪中 ISE(离子选择电极)所用的检测方法为间接法,即通过稀释血清进行检测,这一方法能显著提升检测自动化程度,且便于仪器维护。
检测流程如下:首先注入内标液以清洁管路,随后排空;再次注入内标液并送至电极进行测量,同时检查信号生成情况,之后再次排空内标液;接着注入样本并添加稀释液,将稀释后的样本送至 Cl⁻、K⁺、Na⁺电极测量信号;最后根据参比电极(REF)信号计算结果,并排空样本[2]。
当电极老化时,其敏感膜活性会下降,响应效率骤降。此时仪器会错误地 “放大” 信号,导致检测值假性升高!本例中,三支电极已临近使用寿命终点,出现协同漂移(coordinated drift),最终造成了 “全面超标” 的假象。
四、案例拓展
超越电极:电解质假性升高的 N 种可能。
虽然电极老化是本案的主要元凶,但以下因素同样可能导致电解质 “虚高”:
1.标本因素
❖隐形溶血:轻微溶血肉眼难以辨别,但红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达 100 mmol/L)外泄,可导致血钾假性升高。
❖极端浓缩:重度脱水患者因血液浓缩,会出现钠、氯等离子浓度的真性升高。
2.药物干扰
❖含钾抗生素:如大剂量青霉素钾盐(100 万单位含钾 1.7 mmol)。
❖CT 造影剂:高渗碘剂可能引发一过性高钠血症。
3.疾病状态
❖假性高钾血症(Pseudohyperkalemia):常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 > 500×10⁹/L),因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钾离子所致;
❖肾上腺危象:因醛固酮缺乏导致真性高钾血症。
五、总结
每一份 “异常” 结果的背后,或许是仪器在 “呼救”,更可能是生命在倒计时。唯有严谨的流程、警惕的双眼与敬畏之心,才能在数字迷雾中勘破生命真相 —— 这不仅是检验人的天职,更是医疗安全的最后防线。当警报再度响起时,愿我们都能读懂那些沉默电极的诉说。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检验仪器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2: 158-165. (离子选择电极原理及故障分析).
[2]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102-110.
[3]杨静,周佳烨,周琰,等.急诊实验室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18):2541-2544.
[4]温文勇,韩威威,储益灿.罗氏Cobas 8000 C70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原理与故障维修两例[J].医疗装备,2021,34(1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