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前言
经常有人说我们检验科就是进行简单的仪器操作,没有技术含量,有时候我们也感觉做的是重复劳动,似乎体现不到自己的价值。但是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你就会发现每天都有精彩呈现。下面这个案例就是打破我们平静生活的一个小插曲。
案例经过
又是一个忙碌的上午,早交班以后,就各回各的岗位开始紧张而又有序的工作。笔者这天是凝血岗,和往常一样溶解试剂、添加耗材、做质控、离心、扫码上机。突然有一个结果显示 APTT 64.3S,接近危急值,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日室内质控在控,仪器状态良好,采血量约 1.5ML。
随后跟临床沟通得知,患者近期也没有使用抗凝药物,考虑可能是采血量不足引起的,让护士重新采血,复查后结果正常,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紧接着又出现几例 APTT 延长的结果,观察这些标本的采血量均为 1.5ML-1.8ML,护士重新采血后,结果均恢复正常。
事情并没有结束,回想起来这两天的凝血复查率有点高,临床护士也多少有点抱怨。
于是我从 LIS 上统计近三天 APTT 结果,排除使用抗凝药物、定期检测凝血功能的患者后,发现 APTT 延长的全部来自于同一个科室的住院患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又有一名护士来送检血样,实习生嘀咕了一句:“怎么抽的这么多?” 我接过来血样看了一下刻度,果然采集了 3ML,采血管上标注的规格也是 3ML。
抗凝剂与血液的稀释比例和我们平时用的 2ML 采血管一致,都是 1:9。之后我跟涉及到的临床科室沟通,得知她们领取采血管时没注意规格,误把做血栓弹力图的 3ML 采血管用来采集凝血标本 —— 平时培训时牢牢记住 “凝血采集 2ML”,因此几乎所有的凝血标本都只采集了 2ML。回想起来,APTT 异常增高的大多是采血量不够,大概只采集了 1.5ML 左右,相当于血液被稀释了 1 倍。
案例分析
我们知道,钙离子参与凝固反应的每一个步骤,发挥重要作用。凝血项目常用的抗凝剂是 0.109mmol/L 的枸橼酸钠。抗凝剂与血液要有一定比例,不能过多或过少:抗凝剂过多会造成血液稀释,导致样本渗透压改变、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抗凝剂过少,血液会凝固或出现肉眼不易发现的小凝块,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当血量为 1.8mL 时,枸橼酸钠和钙离子比例恰当,钙离子完全被枸橼酸钠络合封闭,凝血过程被阻断。
当血量超过 2mL 时,钙离子相对过量,未被络合的钙离子仍能促进血浆凝固,而凝固过程中消耗了部分凝血因子,此时再测定 PT、APTT 结果明显延长。当血量不足 1.8mL 时,枸橼酸钠相对过量,而测定 PT、APTT 时加入的钙离子是定量的,检测中过量的枸橼酸钠会络合部分加入的钙离子,造成凝血过程中钙离子不足,PT、APTT 结果同样延长。
凝血系统检测标本采血量不足,尤其是低于刻度 80% 时,会造成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合适,进而影响 PT、APTT、TT、FIB 和 D-Dimer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能误导临床医生,导致误诊或采取错误的治疗手段。
因此,我们要重视血液标本的采集,即使使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具备最高的检验技术水平,也不能弥补标本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误差和错误。
总结与体会
经过一番折腾,终于真相大白了。回想这几天,真的有点后怕,差点酿成医疗事故。据报道,不准确的检验结果大约 80% 可溯源至分析前程序的不规范,而最重要的是标本采集的不规范、不准确。对于我们临床实验室来说,除了做好相关人员的宣讲培训,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发出的报告能更准确,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