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FDP是在纤溶亢进时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被分解后产生的多种降解产物的总称,它能够反映纤溶系统功能的总体状态,对判断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等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而D-二聚体则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产生过程涉及凝血酶、活化因子XIII、纤溶酶三种酶的级联反应,是由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独特片段。这一复杂的生成途径决定了D-二聚体在临床诊断中的特殊地位。
D-二聚体与FDP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它们的作用底物不同:FDP既来源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也来源于纤维蛋白降解;而D-二聚体仅来源于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这一差异赋予了它们独特的临床意义:在原发性纤溶亢进(如严重肝病、肿瘤)时,由于纤溶系统被直接激活,纤维蛋白原被大量降解,FDP水平显著升高而D-二聚体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升高;而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VTE)时,由于先有血栓形成和交联纤维蛋白沉积,随后继发纤溶激活,因此D-二聚体和FDP同时升高。这一区别对临床鉴别诊断具有关键价值。
二、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应用
01、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排除
D-二聚体与FDP联合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其高阴性预测值对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具有显著优势。研究显示,D-二聚体用于诊断DVT的阴性预测值高达98.6%,这意味着当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基本可以排除DVT的可能性。这一特性使D-二聚体成为VTE排除诊断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临床验前概率评估为低、中风险的患者中。
在急性肺栓塞(APE)的诊断与危险分层中,D-二聚体与FDP联合检测展现出更高的诊断效能。研究表明,联合检测时诊断APE的曲线下面积(AUC)可达0.90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达88.6%和85.7%,显著高于单项检测。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肺栓塞危险分级的递增,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同时,D-二聚体与FDP水平呈正相关,即D-二聚体水平越高,相应FDP水平也越高,提示病情越危重。这使二者成为评估肺栓塞患者预后和死亡风险的有价值指标。
在骨科手术患者的血栓预防中,D-二聚体与FDP联合检测同样表现出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约19.1%的患者会发生DVT,此时动态监测D-二聚体与FDP水平变化对早期识别血栓至关重要。研究表明,D-二聚体诊断DVT的AUC为0.798,FDP为0.679,而二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效率。对于创伤骨折患者,术后7天是DVT发生的高风险期,此时D-二聚体与FDP水平在发生DVT的患者中显著高于非DVT患者(P<0.01),且联合检测的AUC达0.85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50 ng/mL和30 μg/mL。这些发现支持将D-二聚体与FDP联合作为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栓监测的常规指标。
0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根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包括:血小板计数<100×10⁹/L或进行性下降;纤维蛋白原<1.5 g/L或进行性下降,或>4 g/L;血浆FDP>20 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在这一标准中,D-二聚体和FDP作为反映继发纤溶亢进的关键指标被纳入。
在DIC的诊断中,D-二聚体和FDP各有优势:D-二聚体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相对较低,而FDP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不足。二者联合检测可形成互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FDP水平升高反映机体纤溶活性的总体水平;而D-二聚体水平升高则反映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具有更高的特异性。研究表明,在DIC的诊断中,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诊断效率显著高于PT、APTT、纤维蛋白原、TT、PLT等传统凝血指标。
在产科DIC的早期识别中,这一联合检测尤为重要。由于孕妇血液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D-二聚体和FDP含量常会升高。但当D-二聚体>8000 ng/mL,FDP>7.0 μg/mL时,应高度警惕DIC的发生,及时干预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这种动态变化模式为产科医生提供了重要预警信号。
03、溶栓治疗监测
在血栓性疾病患者接受溶栓药物治疗(如SK、UK、t-PA等)过程中,D-二聚体与FDP的动态监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溶栓药物通过激活纤溶系统溶解血管内血栓,这一过程会导致血浆中D-二聚体和FDP水平显著升高,通常在用药后达到峰值,并可持续升高达7天。
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与FDP的动态变化曲线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信息:
溶栓药物剂量不足时,血栓未能完全溶解,D-二聚体和FDP在达峰后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溶栓药物过量时,D-二聚体和FDP水平急剧升高后迅速下降,同时伴随出血风险增加。(溶栓治疗出血发生率高达5%~30%)
因此,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D-二聚体和FDP浓度变化对评估溶栓效果和预测出血风险具有重要价值。理想的溶栓效果应表现为D-二聚体和FDP在用药后迅速升高,随后在1~2周内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这种动态监测为临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04、急性脑梗死诊疗中的应用
在急性脑梗死(ACI)的诊疗过程中,D-二聚体与FDP水平检测为临床提供了重要信息。脑梗死早期,脑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和纤溶活性降低共同导致血流减缓、血管狭窄乃至闭塞。研究表明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异常升高提示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系统紊乱。
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征性产物,其水平升高提示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激活,是诊断血栓性疾病和指示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指标。FDP则在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纤溶亢进的标志分子。通过联合检测这两种标志物,临床医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患者体内血栓形成状况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为ACI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在康复治疗中,D-二聚体与FDP联合检测还可用于评估康复运动疗法的效果。研究显示,接受康复运动疗法的脑卒中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和FD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有效的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状态。这为康复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三、特殊临床场景的应用
01、COVID-19与出凝血功能障碍
在COVID-19重症患者中,凝血系统异常激活和纤溶系统紊乱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与非重症COVID-19患者相比,重症患者的D-二聚体和FDP水平显著升高。特别是入住ICU的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FDP水平明显高于非ICU患者。
国际研究证实,D-二聚体>2000 μg/L或FDP显著升高的COVID-19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这使二者成为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建议对住院COVID-19患者定期监测D-二聚体和FDP水平,以及时识别凝血功能障碍并调整治疗方案。
02、妊娠期凝血功能管理
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呈现生理性高凝状态,这是机体为防止分娩过程过度出血而形成的自然保护机制。这种状态下,纤溶系统代偿性增强以维持凝血-纤溶平衡,导致孕妇D-二聚体和FDP含量随妊娠进展而逐渐升高,在妊娠晚期达到高峰。
然而,这种生理性变化也增加了产科并发症的风险。研究显示,联合检测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能更有效地预测并早期发现产科DIC。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高度警惕:
(1) D-二聚体>8000 ng/mL
(2)FDP>7.0 μg/mL
(3)同时伴有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或纤维蛋白原降低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往往早于临床症状出现,为早期干预提供了时间窗。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先兆子痫患者中,D-二聚体和FDP水平的变化同样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疾病监测的有用指标。
03、肿瘤相关凝血功能障碍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约50-95%的肿瘤患者存在实验室凝血指标异常,其中D-二聚体和FDP升高最为常见。研究表明,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往往升高,且升高程度与肿瘤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检测在肿瘤患者中有三重应用价值:辅助诊断肿瘤相关的隐匿性血栓形成、评估肿瘤进展和侵袭性、预测肿瘤患者预后。研究显示,放化疗期间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对近期疗效及生存期具有预测价值。
四、
小结
D-二聚体与FDP联合检测已成为现代功能评估的核心组合,在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联合检测的主要价值领域包括:
(1)血栓排除:D-二聚体阴性可有效排除低中风险的VTE。
(2)DIC诊断:联合检测是国际诊断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3)治疗监测:指导溶栓药物剂量调整和出血风险预测。
(4)风险评估:识别创伤、手术后和内科重症患者的高凝状态。
(5)预后判断:在COVID-19、恶性肿瘤等疾病中预测疾病进展。
总之,D-二聚体与FDP联合检测通过提供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全面信息,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实验室工具。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一组合,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精准地评估患者凝血状态、优化治疗方案并改善患者预后,最终实现个体化医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35):2743-2756.
【2】余良欢等. D-二聚体联合FDP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2018)
【3】郭建斌. D-二聚体、FIB和FDP对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DVT的诊断价值(2015)
【4】D-二聚体与FDP联合检测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中的应用(2024)
【5】薛坚等. 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DP的水平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