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谱五项是什么?
心肌酶谱五项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是一组用于检测心肌损伤的酶类指标。
检查心肌酶主要是确定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的通透性。当心肌细胞因各种原因发生炎症(心肌炎)、坏死(心肌梗死)时,这些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它们的活性升高。
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主要存在于心脏、肝脏、骨骼肌、肾、胰和红细胞中。当心肌受损时,AST会在6—8小时内开始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并持续4—5天。AST的增高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疾病。
乳酸脱氢酶(LDH)
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等组织细胞中。当心肌受损时,LDH会在8—18小时内开始升高,1—3天达到峰值,并持续1-2周。LDH的增高常见于肝炎、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疾病。值得注意的是,红细胞内LDH约为正常血清的100倍,因此若标本是溶血状态,LDH测定结果会远超正常参考范围。
α-羟丁酸脱氢酶(HBDH)
主要反映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和LDH2的活性。当心肌受损时,HBDH会在12—18小时内开始升高,2—3天达到峰值,并持续7—20天。HBDH的增高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病毒性心肌炎。
肌酸激酶(CK)
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中。CK是由M和B两类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它存在有3种同工酶,即CK-BB、CK-MB和CK-MM。正常人血清中CK几乎全是CK-MM,约占94%~96%以上,CK-MB约在5%以下。CK和CK-MB测定是临床对心肌损伤诊断中最常用的心肌酶谱。当心肌受损时,CK会在3—8小时内开始升高,10—36小时达到峰值,并持续2—4天。CK的增高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也可用于辅助检查心绞痛、心肌炎、心脏手术、脑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等。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当心肌受损时,CK-MB会在3—8小时内开始升高,9—30小时达到峰值,并持续2—3天。CK-MB的增高可用于较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也可用于估计梗死范围或再梗死。心梗发生时,血清CK-MB可增高10~25倍。
心肌酶检测应用场景
1.什么情况下需要检查心肌酶?
◆怀疑或确诊为新近发生心肌梗死者,但心肌酶谱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
◆疑似心肌炎的患者: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胃肠道病毒感染(如呕吐和腹泻)或妊娠期间,出现胸痛、心慌、气短、心律不齐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表明心肌炎。对于已经确诊为心肌炎的患者,定期进行心肌酶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病情的进展和治疗的效果。
◆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有心脏病家族史的患者,这些患者有较高的患病风险,应定期进行心肌酶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2.心肌酶水平升高就是心梗了吗?
心肌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但是心肌酶并不仅仅存在于心肌细胞,还广泛存在于其他组织和器官中,因而其升高除了见于AMI外,还见于急性心衰、心肌炎、应激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因此需结合患者的症状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进一步明确病因,帮助医生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CK升高与CK-MB升高的鉴别
临床实践中CK与CK-MB出现升高时,应如何解读?
(1)CK升高为主:若CK升高明显,而CK-MB升高不明显(CK-MB/CK比值<5%)或正常,多考虑骨骼肌损伤、肌肉疾病、外伤等非心脏因素。
(2)CK-MB升高为主:若CK-MB升高明显,且CK-MB/CK比值≥6%,则更倾向于考虑心肌损伤,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因素。
(3)CK和CK-MB两者均升高:可能是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也可能是同时存在骨骼肌和心肌损伤,或存在检测干扰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CK与CK-MB升高的几类情况解读只能作为鉴别诊断的指引,而非决定性依据,心脏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检验、影像和病理等多学科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总结与讨论
总之,心肌酶谱检查是及时发现心肌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心肌酶谱,临床医生可以从各项指标上解读心肌功能以及可能存在的心肌问题,及时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诊疗措施,争取快速有效的减缓心肌损害或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同时,在检验结果异常时,一定要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临床应用时应避免单指标阳性确诊,需要临床的综合评估,全面的问诊、仔细的查体以及相关检查全面辅助才能获得最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张利红,李亚莉,吴九阳.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24,45(16):1686-1691.DOI:10.20159/j.cnki.jmf.2024.16.002.
[2]陈晓.分析临床急诊检验心肌酶谱检测的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4,35(02):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