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揭秘一例“反复发热”患者的临床诊疗思路

2025-07-18 13:08:17来源: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作者:杨冬梅

作者单位: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病例提供:肖丹

案例回顾

主诉:患者女,25岁“因反复发热半月”门诊入院。

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多为午后发热,最高体温38.7℃,伴畏寒、肌肉酸痛、乏力、咽痛、咳嗽,干咳为主,于成都七院住院治疗。

完善相关检查结果有:

血常规:白细胞6.55*109/L,CRP16.6mg/L,PCT0.11ng/L;

抗核抗体普:抗Ro-25抗体强阳性,ANA抗体滴定1:100;类风湿因子阴性,GM试验阴性,流感、支原体阴性等。

胸部CT:双肺间隔旁型肺气肿,炎症可能?建议随访,心包积液少许;腹部彩超:胆囊息肉。

纤支镜肺泡灌洗液NGS:查见肺炎克雷伯菌(序列数47),未查件抗酸杆菌等。住院期间先后予以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治疗后患者仍反复发热,遂至本院就诊。

入院后予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继续抗感染治疗,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5-9日)血常规:WBC:11.99*109/L, Neut(#) :9.31*109/L;hCRP18.73mg/L;HB:140G/L;PLT:289*109/L

(5-9日)肝肾功、电解质:TP:87.7g/L、GLB:47.2g/L、ALT:67.90U/L、AST:72.6U/L、LDH:608.5U/L、MAO:13.0IU/L、ALP:295.4U/L、GGT:324.7U/L、TBA:137.38µmol/L、CREA:54.0µmol/L、CyC:1.06mg/L、β2-微球蛋白:3.4mg/L;

(5-9日)PCT:0.265ng/ml

(5-9日)D-D:2070µg/L,APTT、PT、FIB等未见明显异常

(5-12)优生优育:TOX-IgG 25.03IU/ml、HSV- IgG57.36AU/ml。

尿常规、粪便常规、呼吸道病原体九联检测、肺炎支原体、HIV等未见明显异常。

(5-12)胸腹部CT:双肺肺气肿、肺大泡;双肺下叶炎症、肺间质水肿;双肺多发结节;双侧胸膜增厚、双侧胸腔少量积液;盆腔少量积液;未见明显肝脾肿大。

(5-15日)复查肝肾功:TP:71.2g/L、GLB:38.5g/L、ALT:589.8U/L、AST:1810.99U/L、LDH:4598.68/L、MAO:8.8IU/L、ALP:295.4U/L、GGT:324.7U/L、TBA:137.38µmol/L、CREA:58µmol/L、CyC:1.25mg/L、β2-微球蛋白:4.72mg/L;

(5-15日)FE蛋白>10000

(5-15日)感染指标:PCT:5.78ng/ml; ;hCRP:19.51mg/L;血清淀粉样蛋白SAA:240.8mg/L

(5-15日)甘油三酯:2.32mol/L;IgG:18.8g/L;IgA:6.46g/L;IgM:1.82g/L

(5-15日)血常规: WBC:5.44*109/L, Neut(#) :4.28*109/L;Hcrp13.58mg/L;HB:131G/L;PLT:132*109/L

(5-16日)EB病毒DNA:阴性;血培养:阴性

胸水彩超:双侧胸腔积液、右侧最深约4.0cm、左侧约3.5cm。

进一步完善骨髓穿刺寻找发热病因,行骨髓NGS检测、骨髓涂片及活检,结果示:骨髓NGS未查见细菌、真菌、病毒等;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粒细胞占67%,红系占23%,偶见噬血细胞;骨髓活检:骨髓以粒细胞增生为主。

患者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复查结果提示PCT、CRP增高,调整抗生素方案为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骨髓涂片偶见噬血细胞,请血液科会诊后考虑发热待诊:噬血细胞综合征?建议进一步NK细胞活性、可溶性CD25水平检测等明确诊断。经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仍反复发热、患者及家属要求前往华西医院进一步治疗(拒绝完善上述检查),遂办理出院。

分析与讨论

本案例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 患者“反复发热”病因是什么?感染?肿瘤?免疫性?噬血综合征?其他原因?

2. 患者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急性肝衰竭原因是什么?药物性肝损?噬血综合征?其他原因?

3. 正确认识和学习噬血综合征

首先,患者反复发热病因是什么?通过回顾患者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包括PCT、Hcrp、SAA、胸部CT等结果,可明确患者存在感染指征,但感染源不明?除外院肺泡灌洗液NGS查见肺炎克雷伯菌,余未查见明显其他感染源;患者既感染明确,为何多次调整抗生素治疗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且PCT等感染指标明显较前增高,这一系列病情转变究其原因还是病因未明所致。是否是肿瘤性发热?从本案例的病史和诊疗过程,除Fe蛋白显著增高外,缺乏其他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指征,不能排除?与自身免疫病有关?患者外院抗核抗体普结果示:抗Ro-25抗体强阳性,ANA抗体滴定1:100;已知Ro-25抗体阳性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等自身免疫病相关,但其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抗体如抗dsDNA、抗SSA、SSB、RA等综合评估,该患者未见其他抗体异常,且无口干、红斑、皮疹等症状,暂时排除自身免疫病可能。该患者骨髓涂片结果显示偶见噬血细胞,继而推测是否为噬血综合征导致的持续性发热。嗜血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是以免疫调节失控(包括细胞毒性功能障碍、细胞因子风暴等)导致全身多器官损伤所诱发的全身过度炎症反映综合征,该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为不明原因的持续性高热(>38.5℃,≥7天)。本案例患者持续性发热超过半月,多项感染指标反映全身感染较重,FE蛋白>10000,甘油三酯增高,抗生素治疗无效,骨髓涂片查见噬血细胞,真相步步接近,但由于患者要求出院转院治疗,部分检查结果无法进一步追踪,这也是本案例的不足之处,病人出院时仍未能明确诊断。后期经电话随访,患者自诉外院诊断噬血综合征。

其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突发急性肝衰诱因是什么。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肝衰竭,临床医生可能首先考虑是否为药物性肝损,该患者外院治疗和入院治疗均主要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为主,涉及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有肝肾损伤副作用,可能是肝功能异常加重的原因之一,可通过更换抗生素方案、保肝治疗等缓解。此外,噬血综合征同样会诱导细胞因子依赖性细胞减少、免疫失控、细胞因子风暴、引发肺浸润、全身多器官衰竭,以肝肾衰竭、骨髓损伤最为常见。因此,对于出现无法解释的持续性高热和多器官受累、培养阴性败血症等,都需高度警惕噬血综合征的可能。本案例中,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久,感染重,血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FE蛋白>10000,甘油三酯增高,并伴不明原因的急性肝衰竭,这都需临床医生警惕,多方面指向可能是噬血综合征, 完善骨髓穿刺查见噬血细胞,但仍需完善sCD25检测,NK细胞活性等明确诊断。同时,还需进一步查找噬血综合征病因?

噬血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一类由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异常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这种免疫调节异常主要由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而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临床常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減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噬血现象为主要特征。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这里主要介绍继发性HLH,包括感染相关HLH、肿瘤相关HLH、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以及其他类型的HLH。

HLH诊断标准:

1、符合以下两条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时可以诊断HLH:

(1)分子诊断符合HLH:在目前已知的HLH相关致病基因,如PRF1、UNC13D、STX11、STXBP2、RAB27A、LYST、SH2D1A、BIRC4、ITK、AP3β1、MAGT1、CD27等发现病理突变;

(2)符合以下8条指标中的5条

①发热:体温≥38.5℃,持续>7d;

②脾大;

③血细胞减少(累及外周血两系或三系):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细胞<1.0×109/L且非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所致;

④高三酰甘油(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三酰甘油>3mmol/L或高于同年龄的3个标准差,纤维蛋白原<1.5g/L或低于同年龄的三个标准差;

⑤在骨髓、脾脏、肝脏或淋巴结里找到噬血细胞;

⑥血清铁蛋白升高:铁蛋白≥500ug/L;

⑦NK细胞活性降低或缺如;

⑧sCD25(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升高。

2、HLH中枢神经系统受累(central nervous system-HLH,CNS-HLH),可为HLH首发临床表现,表现为精神和(或)神经系统症状(如易激惹、意识改变、癫痫、惊厥等;完善头颅MRI提示脑实质或脑膜异常、脑脊液检测脑脊液细胞增多和(或)蛋白质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HLH的诊断面临较大的挑战。HLH与其他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细胞因子风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在临床起病表象和发病机制都有高度相似或重合之处,由于临床专科化后部分临床工作者可能对HLH认识不足、许多医院检验项目开展并不全面,如NK细胞活性、sCD25s水平检测、基因测序、免疫分型等,这都可能导致HL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延迟,然而,这些疾病进展非常迅速,死亡率高,治疗选择却不同,这都极大增添了临床工作者的挑战。

HLH治疗:

HLH的治疗分为诱导缓解治疗和病因治疗。由于HLH是一种进展极为迅速、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及时启动恰当的治疗方案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中国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针对HLH的治疗路径撰写了完善的方案,可自行阅读指南加以巩固。

参考文献

1.《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发布[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33(3):9.

2.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噬血细胞综合征中国专家联盟. 中国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版). 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20):1492-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