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学检查是对患者的骨髓液进行采集,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以评估患者的骨髓功能和造血能力。通过对骨髓中有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其变化参数的细致分析,可以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出现异常,揭示骨髓细胞的内在变化特点,对各种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预后及疗效监测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一、骨髓穿刺临床应用范围
01 适应症
1、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减少,一系、二系或三系增多,一系增多伴两系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等。
2、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快等。
4、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疗效观察。
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测定、造血干/祖细胞的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及寄生虫学检查(如疟疾、黑热病)等。
02 禁忌症
1、绝对禁忌症:穿刺部位严重感染或皮肤破损、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2、相对禁忌症:骨质疏松或骨骼严重畸形需谨慎操作;极度恐惧或无法配合的患者可考虑镇静后操作;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应根据疾病谨慎操作;晚期妊娠妇女需谨慎操作。
二、骨髓穿刺术的简要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的选择:成人首选髂后上棘,次选髂前上棘;儿童可选择胸骨或胫骨。
2、骨髓液的抽吸:用注射器抽取0.1-0.2ml骨髓液,不超过0.3ml,避免骨髓稀释。骨髓液一般不用抗凝剂,必要时可用肝素或EDTA抗凝,但用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细胞形态。
3、涂片制备:使用带有磨砂区的载玻片,提前在磨砂区写上患者姓名、样本来源(注:血片“B”、骨髓“M”)等标识。将适量骨髓液滴在玻片上,用另一玻片轻推成薄层涂片(动作需快,避免凝固),推6-8张待用,若怀疑白血病则推8-10张。同时采集外周血涂片2张,推制的涂片应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此外,骨髓涂片应可见骨髓小粒。
三、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1、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的痛感。
2、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骨髓小粒和脂肪滴。
3、镜下观察骨髓涂片有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纤维细胞等。
4、骨髓涂片中性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的比值大于血片。
四、骨髓细胞学检查
1、显微镜下判断骨髓增生程度,观察各系细胞增生情况、形态变化、有无异常细胞等。
2、计数并分类有核细胞至少200个。计算各系、各阶段细胞数量(包括巨核细胞)、粒红比值。
3、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并观察结果。计算阳性率、阳性指数等。
4、观察外周血片,计数并分类有核细胞至少100个。计算各种有核细胞的百分比。
5、综合以上骨髓片及外周血片所得到的信息及患者的病史、检查等资料,给出相应的诊断或提示建议。
五、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通过原始、幼稚细胞或异常细胞的形态和比例,初步诊断急性或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戈谢病、尼曼匹克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
2、通过骨髓增生情况、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初步鉴别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初步鉴别诊断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和骨髓纤维化等。
3、对于临床上不明原因发热、肝、脾肿大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可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进行排除性的诊断。
(二)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1、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1)原虫感染:如检出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利杜体)、疟原虫的各期形态(环状体、裂殖体等)。
(2)真菌感染:如检出马尔尼菲篮状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3)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等。
2、转移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骨髓涂片的尾部或两侧检出胞体巨大、异形性明显、成簇分布的细胞团,则提示转移性肿瘤。
(三)治疗与监测
1、治疗方案选择:根据原始细胞的比例及形态特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AML-M3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可使用维甲酸联合砷剂进行及时治疗);根据病态造血程度、原始细胞比例、环铁的比例及其他异常形态,再结合基因、染色体等检查决定是否使用去甲基化药物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2、疗效动态监测:化疗后缓解情况评估(如急性白血病治疗后骨髓原始细胞<5%提示完全缓解);化疗后骨髓抑制恢复情况(观察粒、红、巨三系增生恢复情况);疾病治疗后复发预警(如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升高等);耐药性判断(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出现原始细胞增多,需要调整靶向药物等。)
六、骨髓细胞学检查分析前注意事项
1、充分了解病史,包括既往病史、用药史。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骨髓细胞的数量及形态。如巨幼细胞贫血患者骨髓穿刺前服用了维生素B12和(或)叶酸,骨髓中粒、红、巨三系细胞的巨幼变形态改变不明显,影响判断。
2、规范填写申请单:应包含病人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等;还应包含疾病信息,如血常规、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等。
3、抽取骨髓液后应立即床旁制备骨髓涂片,防止骨髓液凝固。
4、载玻片要洁净和干燥,手指不要接触玻片表面,手指上的油脂等杂质可使染色欠佳;如玻片表面有水或酒精、天气潮湿等情况均会造成溶血。
5、待涂片晾干后应单独包装运输,一定要与有福尔马林固定液的组织样本隔离运输,避免样本被福尔马林污染影响染色及阅片;不能及时送的涂片切忌放入冰箱,室温保存即可。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管理的核心手段之一,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及异常变化,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MICM综合诊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疗效监测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薇,陈婷梅,等.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0.
[2]尚红,王毓三,申子瑜,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4.
[3]吕亚坤.细胞形态学在初诊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5):564-565,508.
[4]芦菊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初诊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