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静脉血和指尖血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01、什么情况下可以采末梢血?什么时候采静脉血?
末梢血适合用于采血量需求较少的快速检测项目,如儿童血常规初筛、快速CRP与SAA检测等。
对于血管纤细、采血不易的婴幼儿而言,末梢血采集具有明显优势。
采血部位多为手指指尖、耳垂等血液循环缓慢、血管细微的末梢区域,一般采用针刺法,即用采血针刺破皮肤表层,挤出少量血液以供检测。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疼痛感轻微,但采血量相对有限,若需进行镜检或复查,可能会面临再次采集血液的情况。
当需要进行大量血液检测,或者对结果准确性要求较高、需综合分析多项指标时,静脉采血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住院患者全面血常规检查、疑难病症诊断等。静脉血采集利用注射器或者真空采血管,经由静脉穿刺来获取血液,这一操作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会产生痛感,不过能够采集到充足的血量,满足复杂检测的需求。
02、两种不同的采集方法会对血常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红细胞相关指标差异的影响
对贫血诊断的影响:
末梢血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含量偏高:由于末梢部位血液循环缓慢、水分较少,导致红细胞浓缩,从而使末梢血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常常偏高。在临床诊断贫血时,这种情况极易造成误判。
比如,年轻女性长期素食,若采用末梢血检测,其红细胞计数可能仅略低于正常范围,处于临界低值,因而容易被错误判断为正常状态。而通过静脉采血获得的红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后,最终确诊为缺铁性贫血。
对红细胞形态及功能评估的影响:
末梢血红细胞形态观察受限:末梢血采集时,由于采血部位的限制和操作过程中的影响,如挤压、混入组织液等,可能会对红细胞的形态观察产生干扰,影响对红细胞大小、形状、结构等的准确判断。
而静脉血采集相对更稳定,能更清晰地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有助于发现如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等异常形态,对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白细胞相关指标差异的影响
通常而言,静脉血和末梢血的白细胞计数差异不大。然而,在炎症反应期间,末梢血白细胞计数的波动更为显著,往往高于静脉血。这是由于采集末梢血时针刺的刺激可能激活免疫系统,促使白细胞反应性增加。
对于疑似感染的患者,如果仅依据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可能会被误诊为严重感染,进而导致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比如,一名成年患者出现轻微咳嗽症状,在进行末梢血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计数有轻微上升。如果仅根据这一结果,可能被误判为细菌感染,并给予抗生素治疗。但进一步通过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结合临床症状,最终诊断为普通病毒感染,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风险。
这表明静脉血检测结果更能体现真实的感染状况,有助于医生精准判断感染类型,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3、血小板相关指标差异的影响
末梢血血小板计数常高于静脉血。采集末梢血时,针刺刺激易引发血小板聚集或释放,导致检测结果偏高。
在评估血栓性疾病风险时,若参考末梢血血小板计数,可能高估患者血栓形成风险。例如,一位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多年的中年男性,进行常规体检时,末梢血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若仅依据此结果,可能会被过度诊断为血栓高危人群,给予不必要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增加出血风险。
而通过静脉血复查,血小板计数处于正常范围,结合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制定了更合理的预防血栓方案,如调整生活方式及控制血压、血脂等,避免了因检测误差导致的过度医疗。
03、两种不同的采集方法会对血常规参考范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依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仅涵盖静脉血,尚无末梢血的成人参考区间。
根据《中国末梢采血操作共识》规定:末梢血采集人群为 6 岁以下儿科患者、特殊成人患者,对于 6 岁以上的患者应优先考虑静脉血检测。
特殊成人患者包括:
① 严重烧伤患者;
② 极度肥胖患者;
③ 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
④ 需要保留浅部静脉用于静脉给药治疗的患者;
⑤ 浅部静脉不易获得的患者;
⑥ 需自行采血检测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以及需行床旁检测的患者。
应注意,若患者脱水或由于其他原因(如外周性水肿)导致外周循环不佳,可能无法通过皮肤穿刺采集到合格的血标本,不建议进行末梢采血检测。
总体而言,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通常更准确、稳定,能在多数情况下准确反映患者体内血液成分真实状态,为临床病情判断提供可靠依据,是常用检测方法。
但在婴幼儿、急诊快速筛查等特定场景下,末梢血血常规也有其独特优势与应用价值。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情况、检测目的及两种采血方式的结果差异,选择合适的采血方式,以做出精准的病情判断与治疗决策。
【参考文献】
[1]Carvalho, M. A., et al. (2025). Stability and comparison of complete blood count parameters between capillary and venous blood samples [J].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2025-01-01
[2]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IFCC). (2024). Guidelines for capillary and venous blood sampling in routine hematology [S]. IFCC Technical Report.
[3]中国末梢采血操作共识
[4]WS/T 779-2021儿童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
[5]WS/T 405-2012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