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立医院检验科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成人亦可发病。本文将带您了解检验科如何从一张血常规报告入手,层层递进,通过“蛛丝马迹”破解白血病诊断真相。
案例经过
初现端倪:血常规的预警信号
患者1月余前拔牙后出现发热,最高温度39.0°C,无咳嗽、咳痰等不适,以间断发热1月余为主诉就诊。
血常规报告显示:白细胞计数 8.57×109/L、单核细胞计数 2.87×109/L↑、血红蛋白浓度 117g/L↓、血小板计数 77×109/L↓。
由于患者白细胞散点图异常、单核细胞比例失衡(疑似原始细胞干扰)、血小板数目<80×109/L,触犯血常规复检规则,需涂片镜检。
外周血涂片镜检:原幼细胞占比29%(正常外周血无原始细胞),细胞核大、核仁可见,胞浆少且呈蓝色;有核红细胞 8个/100白细胞(正常无),提示骨髓受侵,造血紊乱。
检验科预警:高度怀疑急性白血病,建议进一步骨髓穿刺。
锁定目标:骨髓穿刺
骨髓涂片经瑞氏吉姆萨染色后,检验人员在显微镜下发现:原、幼淋巴细胞异常增多,占88.8%,细胞核呈圆形,可见切迹、凹陷,染色质疏松,核仁可见,胞浆量少,染蓝色。
正常造血受抑: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显著减少。骨髓细胞化学染色:POX过氧化物酶 阴性;初步排除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倾向淋巴细胞来源。
报告签发:“考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象”初步诊断成立。
外送流式细胞学检查(免疫分型)
免疫表型结论:CD19+、CD10+、TdT+,符合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
治疗监测
诱导化疗阶段
重点监测:第7天、第15天骨髓涂片,评估原始细胞清除率。
达标标准:骨髓原始细胞<5%为形态学缓解。
微小残留病(MRD)检测
流式细胞术:可检出0.01%的残留白血病细胞,比显微镜敏感100倍。
临床价值:MRD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
药物毒性监测
血常规:关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需升白治疗)。
肝功能:门冬酰胺酶易致肝损,需定期检测ALT/AST。
检验科给患者的实用建议
采样配合
骨髓穿刺前无需空腹,但需放松心态(紧张可能影响取材)。穿刺仅抽取0.2ml骨髓液,占全身总量万分之一,安全性极高。穿刺后按压穿刺点10分钟,避免出血。
报告解读
MRD阴性仍可能存在仪器无法检测的残留细胞,巩固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血常规异常≠白血病,但异常血常规是“预警信号”,确诊需骨髓检查+免疫分型。勿自行对照网络信息,检验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分析。
日常防护
治疗期间避免生食(预防感染致血象波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尤其关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结语
血常规的方寸之间,显微镜的细微之处,检验科用数据与图像搭建起诊断的“第一道防线”。这例白血病的发现不仅是检验技术的胜利,更是对“早发现、早诊断”理念的生动诠释。
注:本文病例已匿名处理,数据参考《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