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复旦大学团队打造circRNA in vivo panCAR平台——跨癌症、自免与衰老干预的通用免疫疗法

2025-08-22 14:33:24来源:生物谷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已在多种血液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但其高昂费用(单例近百万元人民币)、需预处理清淋的高创伤性、生产周期长(可达两个月)、难以二次给药及严重副作用等问题,限制了临床可及性和适用范围。

近年来,体内直接生成CAR-T细胞(in vivo CAR)被视为CAR-T发展的终极方向。该策略无需体外制备细胞,可显著降低治疗成本(预计降至传统CAR-T的1%)、减少手术创伤并提升安全性,还具备现货化、随用随打的优势。目前主要有两种实现路径:

● 慢病毒载体:存在随机整合进基因组、激活癌基因及产生抗药性抗体(ADA效应)等安全隐患。

● LNP-RNA递送:不整合进DNA,可逆、可调控,支持重复给药,更适合长期疾病管理。

国际药企的高度关注已验证了这一赛道的潜力——2024年底,艾伯维以21亿美元收购Capstan的mRNA-tLNP in vivo CAR-T管线,震动业界。

国内团队的差异化突破:circRNA + 非偶联LNP + panCAR

2025年7月24日,复旦大学璩良、邱敏、徐一驰团队联合中科院罗聃团队在 Cell Reports Medicine 发表题为 “Synergically enhanced anti-tumor immunity of in vivo panCAR by circRNA vaccine boosting” 的研究论文;以及璩良、应天雷、吴艳玲团队联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徐沪济团队近日在 bioRxiv 发布了 “CircRNA-based, non-integrated, in vivo panCAR-mediated B cell immune resetting in mouse models and non-human primates”。

两篇工作共同构建并验证了基于环状RNA(circRNA)+ 非抗体偶联免疫细胞趋向性LNP的 in vivo panCAR平台,可在体内同时生成CAR-T、CAR-NK和CAR-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效应细胞,实现适应性免疫与天然免疫的协同调动。这一策略绕开了抗体偶联LNP在工业化放大和稳定性上的瓶颈,同时多细胞类型的联合利用使其具备深度且持久的致病B细胞清除能力——覆盖外周血及组织驻留B细胞。

与Capstan基于线性mRNA的方案相比,该团队采用的circRNA稳定性更高、蛋白表达持续时间更长,CAR蛋白的表达窗口显著优于mRNA,进一步增强了治疗持久性与组织渗透性。

癌症、自免与衰老多场景验证

● 抗肿瘤:在多种荷瘤小鼠模型中,in vivo panCAR显著抑制实体瘤生长;与circRNA癌症疫苗联用后产生协同效应,提升T细胞浸润、优化肿瘤微环境,为实体瘤免疫治疗开辟新路径。

● 自身免疫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中,实现了循环与组织驻留B细胞的完全清除,显著降低致病抗体水平,缓解蛋白尿并改善肾功能。

● 过敏性疾病:在哮喘小鼠中,有效清除致敏B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肺泡浸润,改善炎症和气道病理改变。

● 衰老干预:在17月龄老年小鼠中,降低全身免疫炎症因子、减少衰老标志基因(p16^Ink4a^、p21^Cip1^)表达,并改善组织结构与功能。

circRNA in vivo panCAR平台是针对细胞免疫治疗成本高、周期长、安全性不足等痛点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多细胞协同、全身性B细胞清除以及可与疫苗组合的特性,使其有望在癌症、自免疾病乃至抗衰老领域实现跨疾病应用。该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不仅可与国际领先的Capstan正面竞争,更有望在临床可及性、重复给药及适应症广度上取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