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南京医科大学颜财旺,李刚,王铖和靳光付共同通讯在Cancer Research(IF=12.5)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Analyses Reveal the Evolv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Gastric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来自 93 例胃癌患者的 330 份 IM 与肿瘤的多区域匹配样本进行了基因组改变的进化轨迹重建。
结果显示:肠型胃癌(IGC)相比弥漫型胃癌(DGC)具有更高的突变负荷,尤其在基因组稳定型患者中。此外,基因组稳定型患者的 IM 样本中含有更多与饮酒相关的突变。作者共鉴定出 20 个显著突变基因,并将其分为三种进化模式:“维持型”基因(TP53、APC 和 PIK3CA)在 IGC 和 DGC 的 IM 与匹配肿瘤样本中均常见,而 CDH1 突变特异于 DGC。“维持型”突变在 IM 中出现可加速胃癌进展。“IM 偏好型”基因(MUC6、CFTR、BMP6 和 MTRR)与 IM 发生相关,但在胃癌中受到负向选择。值得注意的是,MUC6 突变富集于特定的凹窝细胞,并伴随 GKN1 和 GKN2 上调。其余基因为 “胃癌偏好型”,在胃癌中表现出高度异质性。综上,本研究揭示了 IM 向 IGC 或 DGC 的基因组进化过程,为癌前病变的监测和早期预防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
胃癌(GC)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根据Lauren分类标准可分为两种主要组织学亚型:肠型胃癌(IGC)和弥漫型胃癌(DGC)。这两种亚型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DGC多见于近端胃部,好发于女性和年轻人群,预后较差;而IGC则多发生于远端胃部,常伴随肠上皮化生(IM)和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除组织学分类外,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联盟等研究还将GC分为四种分子亚型:微卫星不稳定型(MSI)、基因组稳定型(GS)、染色体不稳定型(CIN)和EB病毒阳性型(EBV)。其中DGC主要与GS亚型相关,其发生与CDH1和RHOA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而IGC则主要与CIN亚型相关,TP53基因是其关键驱动因子。这种异质性特征凸显了进一步探究各亚型分子特征的必要性。
目前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遵循Correa级联反应模式:始于慢性胃炎,继发腺体丢失或萎缩(萎缩性胃炎,AG),进而发展为IM、异型增生,最终演变为胃癌。H. pylori感染被认为是这一级联反应的始动因素,通常被视为IGC的主要致病途径。然而观察性研究也发现,H. pylori感染、AG和IM同样与DGC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因此,明确癌前病变是否及如何进展为DGC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IM以正常胃黏膜被具有肠上皮形态的黏膜所取代为特征,是目前公认的胃癌高风险重要临床标志物。其患病率存在地域差异,东亚(21.0%)和南美(23.9%)地区最高。但仅有少数IM患者会进展为胃癌:瑞典一项大型随访研究显示,在接受胃镜活检的IM患者中,约1/39会在20年内发展为胃癌(不同研究对IM患者年癌变风险的评估存在差异)。这种高患病率与低癌变率之间的巨大差距,对现有筛查和监测策略提出了挑战。因此,解析IM的异质性特征对实现患者分层和个体化防控至关重要。
现有研究表明,不完全型IM(形态类似结肠上皮,缺乏刷状缘)患者的胃癌发生风险显著高于完全型IM(形态类似小肠上皮,具有刷状缘和杯状细胞)(合并OR值:9.48 vs 1.55)。此外,累及胃窦和胃体的广泛性IM患者,其胃癌风险也显著高于仅局限于胃窦的局限性IM患者。这些发现均提示IM具有高度异质性。然而目前关于IM基因组和分子特征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从IM到胃癌的基因组变异演化路径尚待阐明。
本研究从南京胃癌队列(NJGC)中纳入93例GC患者,获取包括肿瘤组织、IM组织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非癌变且无IM)在内的多区域胃黏膜样本,并收集匹配血液样本。作者对330例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ES),对172例样本进行RNA测序(RNA-seq),同时整合公共数据库中478例GC患者的WES或全基因组测序(WGS)数据。通过系统解析GC组织学和分子亚型的基因组特征,重点探究IM的基因组特性及其向GC发展的演化规律。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58/0008-5472.CAN-24-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