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浙江省衢州市妇幼保健院吴轲课题组在《遗传》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一例智力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STAG1基因变异分析”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首例国内携带STAG1基因变异的患儿,该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文章作者进一步对该变异进行了体外细胞功能分析,初步证实致病机制可能与STAG1基因变异导致的基因单倍剂量不足相关。最后本文对STAG1基因变异与患儿的临床表型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临床医师对该类型疾病的鉴别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1)STAG1基因变异患儿的基本情况介绍
该患儿3岁时因“发育落后”就诊。1岁7月,患儿开始行走,患儿不会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不会简单的手势语。3岁10月,患儿身高和体重均偏低,仍无语言交流能力。双侧肢体肌张力较低,患儿面部外貌无殊,头颅核磁共振和脑电图均未见异常,听力筛查无异常,心脏和肾脏超声检测无异常。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发现,其存在STAG1基因变异(NM_005862.3: c.500dup),其父母未携带变异。
(2)变异位点体外细胞功能分析
构建突变型和野生型STAG1基因表达载体,分别转染进HEK293T细胞,进行STAG1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降解分析和STAG1蛋白相对表达量水平分析。该变异导致突变型mRNA表达显著降低,该机制可能与无义介导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有关。蛋白质印迹检测证实了该变异无法产生正常的STAG1蛋白,异常蛋白被降解。该变异的体外细胞功能研究初步验证了STAG1基因的单倍剂量敏感的致病机制。
(3)STAG1基因变异与患儿的临床表型总结
截止2025年3月,检索文献数据库发现,涉及STAG1基因变异与患儿的英文文献仅7篇,无中文文献,共报道28例患者(年龄0~29岁),其中18例患者为STAG1 基因变异,均为新发变异。另外10例患者为STAG1基因整体缺失或部分外显子缺失,其中3例无详细临床资料记载。这些患者最常见的共同特征为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100%,25/25)、语言发育迟缓(100%,25/25)、面容异常(92%,23/25)。文献中的患者首次开口说话的时间最早发生在18月龄,最迟发生在15岁。其他常见的临床表型有自闭症(32%,8/25)、癫痫发作(32%,8/25)。在评估期间,本例患者暂未发现自闭症倾向和癫痫发作。MRD47其他不常见的临床表型有先天性心脏病(2/25)、听力受损(3/25)、视力受损(2/25)、脊柱侧弯(2/25)、隐睾症(4/25)、第五手指弯曲(2/15)、并趾(2/15)等。文章分析STAG1基因变异患儿的产前和产后临床表型,发现存在巨大差异。胎儿在孕期几乎无明显异常(仅1例有报道为宫内发育迟缓)。绝大多数STAG1基因变异胎儿无法被诊断,以至于在产后被诊断,因此低风险妊娠胎儿是否需要产前诊断值得进一步思考。
衢州市妇幼保健院硕士研究生吴轲为文章通讯作者,衢州市妇幼保健院硕士研究生姜翠翠为第一作者。无相关课题组资助。
文章录用版链接:姜翠翠, 吴轲. 一例智力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STAG1基因变异分析. 遗传,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