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儿童蛀牙会遗传?其实是坏习惯跟着“代代传”

2025-07-31 13:57:56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地方工作部
儿童蛀牙会遗传?其实是坏习惯跟着“代代传”

本期科普责任人 | 闫长山

一、蛀牙不会“从基因里带出来”,别冤枉了遗传

总有人说“我家孩子蛀牙,肯定是随我,我小时候就爱蛀牙”,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蛀牙(龋齿)不是遗传病,不会通过基因传给孩子。牙齿的形态、牙釉质的硬度可能和遗传有点关系(比如有些人牙釉质天生偏薄),但这只是“容易蛀牙的体质”,不会直接导致蛀牙。

真正让“孩子跟着家长蛀牙”的,是家长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影响了孩子。比如家长爱吃甜食、不认真刷牙、睡前给孩子喂奶不清洁口腔,这些坏习惯像“接力棒”一样传给孩子,才导致蛀牙在家庭里“代代出现”。

二、哪些“代代传”的坏习惯,让孩子跟着蛀牙?

家庭里的坏习惯往往是“无意识传递”的,家长没注意,孩子却学了去,时间长了蛀牙自然找上门:

(一)“零食不断”的饮食习惯,给细菌“喂饱料”

很多家长自己爱吃糖果、蛋糕、薯片,家里零食从不缺,孩子从小就跟着吃。这些高糖、高碳水的食物留在嘴里,会被细菌分解成酸性物质,腐蚀牙齿。更糟的是“边吃边玩”,食物残渣在口腔里停留时间更长,细菌“工作时间”增加,蛀牙风险翻倍。

家长觉得“孩子吃点零食没关系”,却没意识到这种饮食习惯会让孩子从小就被蛀牙“盯上”。家里零食少一点,固定时间吃(比如饭后半小时),吃后及时漱口,才能减少对牙齿的伤害。

(二)“敷衍刷牙”的态度,牙齿清洁“走过场”

如果家长自己刷牙马马虎虎(不到一分钟就结束),孩子也会学样。孩子的手动能力本就差,再加上“敷衍了事”,牙齿表面和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刷不干净,细菌有了“藏身之处”,自然容易蛀牙。

更常见的是“家长没帮孩子刷牙”——幼儿自己不会刷,家长觉得“乳牙反正要换”,不认真帮孩子清洁,导致乳牙早早被蛀。乳牙蛀牙不仅会疼,还会影响恒牙发育,必须从小养成认真刷牙的习惯。

(三)“口对口喂食”的老习惯,细菌“直接传染”

有些家长(尤其是老人)会把食物嚼碎了喂孩子,或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夹菜、用嘴试奶温,这其实是在“传递细菌”。导致蛀牙的主要细菌(变形链球菌)会通过唾液传播,孩子口腔里的细菌很多来自家长,一旦感染,蛀牙风险会明显升高。

这种“亲密接触”看似关爱,实则在给孩子“送蛀牙细菌”。喂孩子用专用餐具,避免口对口接触,才能切断细菌的“传播链”。

(四)“睡前喝奶/果汁”不清洁,牙齿泡在“糖水里”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快点入睡,睡前给孩子喝奶粉、果汁,喝完直接睡觉,不漱口也不刷牙。牛奶和果汁里的糖分残留在牙齿上,夜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差,细菌一整夜都在“产酸腐蚀牙齿”,最容易导致“奶瓶龋”(前门牙大面积蛀牙)。

如果孩子睡前必须喝奶,喝完后要用温水漱口,或用指套牙刷清洁牙齿,别让牙齿“泡在糖水里”过夜。

三、牙齿的“先天条件”可能遗传,但可以通过习惯弥补

虽然蛀牙不遗传,但牙齿的一些“先天特征”可能遗传,这些特征让孩子“更容易蛀牙”,但通过后天习惯能有效弥补:

(一)牙釉质偏薄、牙齿排列拥挤,清洁难度大

遗传可能让孩子牙釉质偏薄(抗酸能力弱),或牙齿排列拥挤、牙缝小,食物残渣更难清洁。这种情况下,更需要认真刷牙(配合牙线、冲牙器),定期涂氟(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减少细菌腐蚀的机会。

(二)唾液分泌少、口腔偏酸性,细菌“更活跃”

唾液能中和口腔酸性、冲刷食物残渣,有些人天生唾液分泌少、口腔偏酸,细菌更容易繁殖。这类孩子要多喝水,刺激唾液分泌;少吃酸性食物(如碳酸饮料、柠檬),吃后及时漱口,避免口腔长期处于酸性环境。

先天条件无法改变,但通过“加强清洁+减少刺激”,完全能降低蛀牙风险,别让“先天因素”成为蛀牙的“借口”。

四、打破“代代蛀牙”的循环,从这几件事做起

想让孩子远离蛀牙,家长要先改自己的坏习惯,再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一)家长先做好“榜样”,认真对待口腔健康

家长自己每天早晚认真刷牙(每次至少2分钟),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去看牙医,孩子会自然模仿。带孩子一起刷牙,把刷牙变成“亲子活动”,孩子会更配合,也能从小明白“刷牙很重要”。

(二)控制孩子的“糖分摄入”,别让零食“占领口腔”

家里少买高糖零食(糖果、巧克力、甜饮料),用水果(苹果、梨)代替;给孩子喝白水或牛奶,少喝果汁(即使是鲜榨的,含糖量也高);吃饭定时定量,别让孩子“边吃边玩”,减少食物在口腔停留的时间。

(三)帮孩子清洁口腔,从“出牙”开始

孩子长出第一颗牙就该开始清洁:

-0-1岁:用指套牙刷或干净纱布蘸温水,每天早晚擦拭牙齿和牙龈;

-1-3岁:家长用儿童软毛牙刷帮忙刷,用含氟儿童牙膏(米粒大小);

-3-6岁:家长监督并协助刷牙,确保每个角落都刷到;

-6岁以上:教孩子正确方法,仍需检查是否刷干净。

(四)定期带孩子看牙医,做“防蛀保护”

从孩子1岁开始,每年带他看2次牙医(半年一次),做口腔检查和涂氟(氟能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对于磨牙(大牙),可以做窝沟封闭(用树脂材料填平咬合面的深窝沟,防止食物残渣堆积),这些都是经过验证的有效防蛀方法,能帮孩子的牙齿“穿上防护衣”。

五、常见的“儿童防蛀”误区,别踩坑

很多家长想帮孩子防蛀,却因为误区做错了,反而让蛀牙更易发生:

(一)“乳牙蛀了没关系,换了恒牙就好了”

乳牙蛀牙不仅会让孩子牙疼、影响吃饭,还会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牙齿不齐),甚至恒牙本身也容易蛀牙(因为乳牙的细菌会持续影响)。乳牙要陪伴孩子6-12年,必须像保护恒牙一样重视,发现蛀牙及时补牙。

(二)“孩子太小,不用用含氟牙膏”

氟是防蛀牙的“好帮手”,儿童含氟牙膏(氟含量500-1100ppm)对孩子是安全的。只要控制用量(3岁以下米粒大小,3-6岁豌豆大小),即使少量吞咽也没问题。不用含氟牙膏,等于放弃了重要的防蛀手段,反而增加蛀牙风险。

(三)“用电动牙刷会伤到孩子牙齿”

只要选择儿童专用电动牙刷(软毛、低转速),掌握正确方法,电动牙刷比手动牙刷清洁效果更好,尤其适合手动能力差的孩子。家长担心“力度太大”,其实儿童电动牙刷的力度经过设计,不会损伤牙齿和牙龈,反而能让孩子更愿意刷牙。

六、家庭防蛀,重点在“全家一起改”

孩子的习惯大多来自家庭,想让孩子不蛀牙,不能只要求孩子,家长要先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家长少吃零食,孩子自然接触少;家长认真刷牙,孩子才会跟着学;全家定期看牙医,把口腔健康当成“家庭大事”。

结语

蛀牙在家庭里“代代传”,不是因为遗传,而是因为坏习惯的“延续”。打破这个循环,从现在开始改变,孩子就能拥有健康的牙齿,远离蛀牙的痛苦。保护孩子的牙齿,其实是在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比任何“遗传”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