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罕见!一例DDX3X::MLLT10融合基因阳性携手NOTCH1突变的T-ALL

2025-07-23 18:16:29来源:检验医学
作者:黄兴琴[1] 高晓鹏[2] 黄钜略[3]

单位:[1]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

[2]西安市儿童医院检验科

[3]百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输血科

前言

在血液肿瘤领域,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一种侵袭性较强的亚型,其发病机制涉及复杂的遗传学改变。其中,NOTCH1是T-ALL较常见的基因突变,在约60%的成人患者中检出,一直是研究和治疗关注的重点,为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关键方向。然而,DDX3X::MLLT10融合基因阳性的T-ALL却极为罕见,目前医学文献报道极少,临床医生对其认知有限,在初始诊断、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精准医疗背景下,每一种新发现的遗传学异常都可能为疾病诊疗带来新的契机。

本文通过一则特殊的病例,深入探索DDX3X::MLLT10融合基因阳性和NOTCH1突变共存的T-ALL,一起揭开这种罕见血液疾病的神秘面纱,看看在检验视角下,如何助力临床攻克难题。

案例经过

简要病史

患者,女,32岁,因胸闷1周余于2025-03-08 入血液科。

现病史:2025年3月1日左右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不适,伴盗汗,情绪激动时明显,无乏力、骨痛,无皮肤粘膜瘀斑瘀点,无胸痛、咯血,无心悸、气促,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胀,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双下肢水肿等不适,遂于3月2日于外院就诊。

血常规:WBC 61.5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9.80×109/L↓、血红蛋白 105g/L↓,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就诊;现患者为进一步治疗,于3月4日至我院血液科门诊就诊。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2020年左右患者因“甲状腺癌”于我院行机器人辅助左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左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左侧喉返神经探查术,术后恢复可,规律服用优甲乐替代治疗,规律复查。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57.08×10⁹/L,血红蛋白 112 g/L,血小板 189×10⁹/L。乳酸脱氢酶(LDH)1162.8 IU/L,结果异常(↑),其余指标无明显异常。

2、胸腹部 CT 检查提示:① 纵隔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不排除转移或淋巴瘤),建议进一步行增强扫描;② 左肺实性微小结节(Lung-RADS 2 类),考虑炎性或增殖灶可能,建议定期随访;③ 双侧腋窝可见多发小淋巴结;④ 甲状腺左侧叶切除术后,残余甲状腺密度稍欠均匀,建议结合超声及专科检查综合分析。

3、外周血形态学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分类可见原幼淋巴细胞(占比 70%,见图 1),形态与骨髓片一致;可见幼粒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略不等,偶见泪滴形红细胞及嗜多色性红细胞,幼红细胞比例为 4:100;血小板散在分布,数量较易见。

 

 

图1 血细胞形态(瑞吉染色,×1000)

4、骨髓形态:取材,涂片,染色良好。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系异常增生,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见图2),占88 %,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规则;胞浆量较多,呈天蓝色;核形不规则,可见凹陷与折迭,染色质较疏松,核仁清楚,1-3个。粒红两系增生明显受抑。阅全片见巨核细胞330个,分类25个,其中幼巨0个,颗粒巨20个,产板巨5个,裸核巨0个,血小板散在易见。化学染色:原幼细胞POX阴性。意见:1.ALL;2.请结合FCM、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检查综合分析。

 

 

图2 骨髓细胞形态(瑞吉染色,图AB为×1000,图C为×100,图D为POX染色)

 

5.骨髓流式(见图3-5)

 

 

 

 

 

 

图3-5 骨髓流式细胞学免疫表型分析图形

异常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73.08%,表达CD34、CD38、CD5、CD7、CD45dim,部分表达CD10、CD4、cCD3、CD3、nTdT,不表达HLA-DR、CD117、CD8、CD2、CD19、CD20、CD14、CD64、CD15、CD56、cMPO、CD33/CD13、cCD79a。

意见:本次检测范围内,可见73.08%的细胞考虑为异常原始T淋巴细胞,考虑T-ALL,请结合临床及形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综合诊断。

6.染色体检查46,XX[20]

7. 分子生物学检查:融合基因:白血病43种相关融合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或低于检出极限。

RNA-seq:DDX3X::MLLT10 阳性,I类突变:NOTCH1( p.L1585P) 热点突变,VAF值45.5%,IKZF1无缺失。CNV正常。

8、综合诊断:按WHO-HAEM5标准: T-ALL /LBL,NOS(ps:伴DDX3X::MLLT10 融合及NOTCH1突变)。

按ICC标准:T-ALL,NOS。

9、治疗与预后:入院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后无化疗禁忌,于2025年3月9日予以VDLP方案治疗,第一疗程化疗结束后,复查血象恢复,一般情况可。患者出院,未再复诊,暂无后续疗效观察。

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3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不适,伴盗汗,血常规示白细胞明显增高,轻度贫血,血小板正常。生化提示LDH增高,影像学提示纵隔占位,双侧腋窝多发小淋巴结显示。患者曾有甲状腺癌手术史,临床上主要考虑肿瘤性病变(转移?),淋巴瘤不除外,建议增强检查,但未行活检证实。尽管纵隔占位多见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仍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实验室相关检查:外周血及骨髓形态学检查均提示原始细胞显著增多,考虑ALL。流式细胞术可见73.08%异常原始T淋巴细胞,表达CD34、CD38、CD5、CD7、CD45dim,部分表达CD10、CD4、cCD3、CD3、nTdT,考虑T-ALL。染色体核型正常,但基因检测发现DDX3X::MLLT10 融合基因阳性及NOTCH1突变。由于T-ALL无任何特定的遗传学异常及基因异常,任何基因异常均不能独立诊断。该患者通过RNA-seq 查到罕见融合基因,目前文献报道较少,预后提示较差,即使缓解仍易快速复发。

案例总结与体会

本案例为一青年女性T-ALL病例,纵膈占位为主要病理特征,基因检测明确为DDX3X::MLLT10融合基因阳性合并NOTCH1突变。T-ALL/LBL是前体T细胞肿瘤,分别占儿童和成人ALL患者的15%和25%,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见(约占70%)。T-ALL/LBL多表现为高白细胞血症、纵隔或其他组织肿块,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亦很常见。文献报道[1]的 4 例 DDX3X-MLLT10 阳性 T-ALL 患者均为高白细胞计数的男性,本例为女性,具有一定特殊性。

根据WHO-HAEM5分型[2],T-ALL/LBL(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分为以下两类: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非特指型(T-ALL/LBL, NOS)、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两类。而ICC[3]对T-ALL的分型则包括以下四类: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T-ALL, NOS)、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ETP-ALL,NOS)、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伴BCL11B重排以及T-ALL 伴暂定亚型。

回顾病史,该患者影像学显示纵隔占位,该体征常与T-ALL/LBL(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相关,但因未行病理检查,无法明确病变起源于纵隔还是骨髓。因此,当骨髓和非骨髓部位均受累时,区分T-ALL和T-LBL就存在模糊性。

通常,以外周血和骨髓为主要受累部位时,诊断使用术语“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ALL);而以淋巴结、纵隔(胸腺)或其他结外部位,包括皮肤、扁桃体、肝脏、脾脏、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时,诊断使用术语“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与B-ALL不同,T-ALL/LBL即便存在严重骨髓受累,其外周血白血病表现(如高白细胞计数)亦不如B-ALL显著。尽管部分治疗方案以骨髓原始细胞≥25%作为白血病诊断阈值,但B-ALL/LBL和T-ALL/LBL的诊断无需强制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达特定数量。

实际工作中,原始细胞<20%时需谨慎诊断,然尚无证据显示推迟治疗至原始细胞≥20%会影响预后,故需结合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综合判断,避免因原始细胞比例不足延误治疗。综合考虑本病例归为T-ALL/LBL。在命名上,WHO和ICC略有不同,WHO-HAEM5将其诊断为“T-ALL /LBL,NOS”,而ICC则诊断为“T-ALL,NOS”。

ETP-ALL有正常前体T细胞的早期阶段的基因表达特征,并显示出独特的免疫表型,包括表达干细胞和/或髓系标记物,故有其独立的诊断标准[4]。尽管研究者对T-ALL遗传背景的理解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确定与临床相关的基因定义的T-ALL。T-ALL在男性中的频率增加部分与位于X 染色体上的基因(如PHF6、MED12、STAG2、USP9X、RPL10、KDM6A、DDX3X、BCOR)频繁改变相关。 DDX3X::MLLT10融合基因是由t(X;10)易位形成(见图7),为X 号染色体上的 p11.4 区域(DDX3X)与 10 号染色体上的 p12.31 区域 (MLLT10)发生易位,形成 DDX3X::MLLT10 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在AML 和 T-ALL(约 3%,男性较多)中报道过[5]。DDX3X 是 RNA 解旋酶家族的成员,具DEAD-box 结构域(Asp-Glu-Ala-Asp),其参与 RNA 转录、剪接、mRNA 转运、翻译起始和细胞周期调节。 DEAD-box RNA 解旋酶与多种形式的白血病有关。目前报道T-ALL 伴 DDX3X::MLLT10融合基因阳性的案例较少,多提示预后较差,且缓解后多快速复发,具体预后还需结合更多临床数据和个体情况判断。

有文献报道[6],儿童T-ALL 中,伴随 DDX3X::MLLT10 的患者与 PICALM-MLLT10 阳性病例(T-ALL 伴 HOXA 失调亚型)高度相似,并根据基因表达谱将其归为 HOXA 失调组。在 T-ALL 中,多种基因异常可以导致 HOXA 基因家族失调,如 HOXA9/10 融合(常见的融合伙伴基因 TRB/TRG)、KMT2A 相关融合基因、MYB 相关的融合基因、PICALM::MLLT10、SET::NUP214 等。

2024年ICC中将以上由于不同融合基因异常导致的HOXA 表达失调的 T-ALL 定义为新的临时实体:T-ALL 伴有 HOXA 失调亚型。该亚型的突变特征为往往伴有 ETV6、CNOT3、EZH2、JAK3、STAT5B 突变,这些异常表达和失调通路的积累破坏了正常的 T 细胞分化、增殖和存活,并导致T-ALL。其免疫表型特征为不成熟T 细胞免疫表型,有的表现为早期前体 T 淋巴细胞(ETP)免疫表型。研究表明[3]该亚型在T-ALL 中发生率为 15-25%,预后中等。

NOTCH1 基因突变常发生于PEST 结构域中(Exon 34),突变后导致 NOTCH 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该基因突变主要见于 T-ALL/LBL(40- 60%) 和CLL(5-12%),也存在于 MCL(12%)、FL、SMZL、MALT、DLBCL、ATL、SDRPSBL 等多种淋巴瘤中。在不同类型的淋巴系统肿瘤中,NOTCH1基因突变对预后的指示意义各不相同。在T-ALL 中是潜在预后良好的标志;在CLL 中NOTCH1基因突变提示向RS 恶性转化的风险增高,预后不良,常伴随一些临床不良的特征,如:IGHV 未高突变、+12、CD38 和 ZAP70 过表达等,往往不伴有 SF3B1 和 TP53 突变;在MCL 中,NOTCH1基因突变也提示预后不良。γ分泌酶抑制剂(GSI)是NOTCH1 的通路抑制剂,联合长春新碱可以增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协同作用;联合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副作用,同时增强疗效,在T-ALL 等 NOTCH 依赖型肿瘤中展现潜力。DDX3X-MLLT10阳性T-ALL复发性重排的Sanger测序显示,NOTCH1突变是所有病例的共同特征[7]

Brandimarte L首次报道了 DDX3X-MLLT10 发生在大约 3% 的成人 T-ALL 中,是NOTCH1 阳性白血病的一个亚组的特征[1]。DDX3X-MLLT10 融合表现为原发性异常,与其他 T 细胞癌基因(如 TAL1、TAL2、LMO1、LMO2、TLX1、TLX3 和 NKX2-1)的重排交替发生。DDX3X-MLLT10 似乎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分子标志物,用于监测残留病灶。在该研究中,唯一的长期幸存者接受了HLA-SCT。本案例DDX3X::MLLT10融合基因阳性合并NOTCH1突变,其预后需结合后续治疗及生存期评估。

参考文献

[1]BRANDIMARTE L, LA STARZA R, GIANFELICI V, et al. DDX3X-MLLT10 fusion in adults with NOTCH1 positive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J]. Haematologica, 2014, 99(5): 64-6.

[2]ALAGGIO R, AMADOR C, ANAGNOSTOPOULOS I, et al. The 5th edi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Haematolymphoid Tumours: Lymphoid Neoplasms [J]. Leukemia, 2022, 36(7): 1720-48.

[3]ARBER D A, ORAZI A, HASSERJIAN R P,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lasms and Acute Leukemias: integrating morphologic, clinical, and genomic data [J]. Blood, 2022, 140(11): 1200-28.

[4]沈悌,赵永强.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 4 版)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5]NILIUS-ELILIWI V, TEMBRINK M, GERDING W M, et al. Broad genomic workup including optical genome mapping uncovers a DDX3X: MLLT10 gene fusion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J]. Front Oncol, 2022, 12: 959243.

[6]BRANDIMARTE L, PIERINI V, DI GIACOMO D, et al. New MLLT10 gene recombinations in pediatric T-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J]. Blood, 2013, 121(25): 5064-7.

[7]DE KEERSMAECKER K, ATAK Z K, LI N, et al. 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mutation in CNOT3 and ribosomal genes RPL5 and RPL10 in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J]. Nat Genet, 2013, 45(2): 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