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营养师”设局围猎消费者,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
2025-11-21 10:31:56来源:推医汇
11月1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伪营养师”推销保健食品。
这些“伪营养师”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在社交平台构建起层层迷魂阵,通过短期速成的培训证书装点门面,甚至直接伪造资质证明。
随后通过虚构的“健康奇迹”案例和定制化方案说辞获取信任,诱使消费者花费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购买高价保健食品。
伪专业:虚构人设与资质造假
这些“伪营养师”擅长在各种社交平台塑造“健康管理师”“营养顾问”等专业形象。
他们通过短期速成的培训证书装点门面,甚至直接伪造资质证明。而真正的注册营养师需要具备严格的学历、专业和工作年限要求并通过考试。
我国营养师行业目前有多种营养师资质,如注册营养师、临床营养师、公共营养师等。
其认证机构也各不相同,包括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中国营养学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属机构等。
伪科学:推销套路与话术揭秘
“伪营养师”们通过虚构的“健康奇迹”案例和定制化方案说辞获取信任。
他们继而以“疗程套餐”“买多省多”等名义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大量购买,其产品价格远高于市场同类。
更具欺骗性的是,无论消费者咨询“减肥”还是“孕期营养补充”,“伪营养师”给出的推荐方案几乎一致。所谓的“个性化指导”不过是推销的话术。
伪健康:保健食品虚假宣传
中消协提示,消费者要坚守“科学理性”的消费底线,明确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伪营养师”为兜售保健食品,会夸大功效或者宣传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效,如宣称“降血压”“抗癌”等。
根据相关规定,保健食品只能声称24种保健功能,如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等。
任何宣传保健食品能“根治”高血压、糖尿病、“攻克”癌症、“替代”胰岛素等说辞,均属违法虚假宣传。
AI仿冒:技术滥用下的新陷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仿冒名人营销乱象愈发猖獗。
近期,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了所谓“营养专家”出镜推荐的“独家减肥食谱”,其中不少是使用AI技术生成的虚假视频。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表示,他从未参与录制此类视频,但这些视频中的形象和声音相似度极高。
“我一看这完全是我的形象,声音相似度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
于康教授指出,这些虚假信息会让营养学界长期以来的科普努力付诸东流。
避坑指南:识别真伪与维护权益
面对“伪营养师”的围猎,中消协给出了三大避坑指南。
一是辨资质,别被“速成证”忽悠。
消费者要建立“资质先行”的判断标准,对未主动展示资质证明的营养师保持高度警惕。
二是守底线,明确保健食品不是药物。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认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及批准文号。
消费者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产品注册备案信息。
三是护权益,保留关键维权证据。消费者应主动选择正规咨询渠道,如医院营养科、正规康复理疗机构等。
在咨询诊疗过程中注意保留聊天记录、付款凭证、产品包装等,这些都是维权的关键证据。
消费者一旦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可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组织投诉,或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选择正规咨询渠道,比如医院营养科、正规康复理疗机构,是避开“伪营养师”陷阱的有效方式。
只有消费者、消协、平台和监管部门形成联手共治局面,才能对“伪营养师”身份欺骗和话术欺骗形成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