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守好亿万群众“救命钱”,筑牢医保基金安全防线

2025-08-15 15:51:55来源:推医汇

医保基金,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福祉,承载着14亿人的生命托付。它不仅是医疗卫生体系的“稳压器”,更是人民群众抵御疾病风险的“生命之舟”。近年来,随着全民医保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医保基金年收支规模超3万亿元。然而,基金规模扩大的同时,欺诈骗保、过度医疗、管理漏洞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如何守好、用好这笔“看病钱”“救命钱”,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基金安全,就是守护人民的生命线
医保基金的本质是参保人共同筹集的健康互助金。每一分钱都凝聚着劳动者和企业的缴费,承载着群众“病有所医”的期盼。对重病患者而言,医保报销可能是挽救生命的最后支撑;对普通家庭来说,医保统筹是避免“因病致贫”的关键保障。基金安全若失守,不仅损害公共利益,更将直接侵蚀群众健康权益的根基。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始终将基金监管视为首要职责,通过飞行检查、智能监控、举报奖励等“组合拳”,持续保持打击骗保高压态势。仅2024年,全国就追回医保资金超200亿元,曝光典型案例上万件,彰显了“零容忍”的决心。
侵蚀基金的黑手:花样翻新的违规手段
当前,基金安全仍面临复杂挑战:
“造假式”骗保:伪造病历、虚开药品、冒名就医等传统手段依然存在;
“钻空子”套利:部分机构利用政策漏洞,过度检查、分解收费、挂床住院;
“隐蔽型”滥用:将医保基金用于支付保健品、化妆品等非医疗项目;
“协同式”分赃:个别参保人与医疗机构合谋,虚构消费套取基金。
这些行为如同蛀虫,悄无声息地蚕食着医保“蓄水池”。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DRG/DIP付费)推进,新型违规手法开始出现,如诊断“高靠分组”、治疗“缩水”等,监管难度持续升级。
筑牢防线:从智能监管到全民共治
守护基金安全,需构建“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长效机制:
1.技术赋能“无死角”监控
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国40余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通过大数据实时分析异常诊疗行为。如某省系统自动预警“单日开药量超常”的诊所,经查实发现其利用盗刷医保卡套现;AI智能审核系统则能在秒级内识别不合理处方,拦截可疑费用。未来,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医保结算、生物识别验证参保人身份等创新手段将进一步压缩违规空间。
2.法治利剑高悬
《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骗保行为的法律责任,最高处5倍罚款并吊销执业资格。2025年新修订的《刑法》更将组织骗保纳入“诈骗罪”范畴,主犯可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司法、卫健、审计等多部门协同办案,破除地方保护,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3.全民监督“吹哨人”
鼓励公众参与是破解监管难题的关键。各地已开通“随手拍”举报平台,对查实的线索最高奖励20万元。2024年,某市市民拍摄到药店用医保卡刷购生活用品的视频,经查获奖励8万元。这种“人人都是监督员”的模式,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4.深化支付改革“正本清源”
推行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疗效付费等改革,从源头扭转医院“多开药、多检查”的逐利动机。如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实施DRG后,患者均次费用下降12%,基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
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基金安全不仅靠“堵”,更要靠“疏”。在严打违规的同时,需同步提升基金使用效能:
目录动态调整:及时将临床价值高、经济性好的新药纳入报销,2024年医保谈判新增药品平均降价61%;
挤压价格泡沫:集中带量采购覆盖药品、耗材700余种,冠脉支架从万元降至百元,节约资金千亿元;
支持基层医疗: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引导常见病下沉,避免基金浪费于大医院“小病大治”。
守护基金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医保基金的安全,检验着社会治理的智慧,更丈量着制度文明的温度。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心问题。政府监管的力度、医疗机构的操守、参保人的诚信,如同三条支柱,共同支撑起这份“生命保障”。我们呼吁:
机构守法:定点医药机构须严守红线,杜绝“跑冒滴漏”;
公众尽责:参保人珍惜权益,拒绝“小恩小惠”套现诱惑;
社会共督:媒体、公众积极举报,让每一分“救命钱”清澈见底。
唯有让监管“长牙带电”、让诚信成为自觉、让阳光照进每个环节,才能确保医保基金真正惠及当下、荫及子孙,为健康中国筑牢不可撼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