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这件事已成为全球健康威胁,但很多人没意识到,还在做

2025-11-24 16:52:29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在我们与细菌共存的漫长历史中,抗细菌药物的发现曾是现代医学最辉煌的胜利之一。然而,这场胜利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细菌耐药—当细菌不再对治疗它们的药物产生反应—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全球健康威胁之一。进入2025年11月,随着“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的到来,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细菌获得耐药性的复杂机制,并审视应对这一威胁的前沿策略。

一、无声的流行病:细菌耐药的全球健康负担

细菌耐药并非未来的潜在危机,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无声的流行病”。它的威胁直接而严峻:

(一)高发病与死亡率:原本可被轻松治愈的常见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因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变得难以治疗,显著增加了患者的重症风险和死亡风险。

(二)医疗系统重负:耐药菌感染往往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需要更昂贵、更具毒性的抗菌药物或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并需要更复杂的医疗护理,这极大地加重了全球医疗保健系统的经济负担。

(三)现代医学的基石面临侵蚀:现代医疗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如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复杂外科手术、癌症化疗等,都建立在有效抗菌药物的保护之上。细菌耐药性的加剧使得这些治疗技术和手段的风险倍增,直接威胁现代医学的成果。

二、细菌的“智慧”:耐药性的复杂与多样机制

细菌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演化出了精妙且多样化的耐药机制以求得生存。理解这些机制,是开发新对策的基础。其主要可分为三类,而其中“获得性耐药”的机制尤为复杂:

1.固有耐药性:某些细菌天生就对特定药物不敏感,这是由于它们的细胞结构或代谢途径天然构成了屏障。

2.适应耐药性:在药物压力下,细菌通过暂时性的生理适应来存活,这种耐药性通常是可逆的。

3.获得性耐药性:这是最值得关注的类型,敏感菌通过基因突变或从其他细菌获取耐药基因,从而获得耐药能力:

●加固“城墙”(渗透性降低):改变细胞膜孔蛋白的结构或数量,阻止药物进入菌体内部。

●设置“分子泵”(主动外排):在细胞膜上建立特殊的转运蛋白,像泵一样将已经进入细胞的抗菌药物主动排出,使其无法发挥作用。

●“改头换面”或“增派守卫”(靶点的改变、修饰与保护):要么突变药物作用的靶点蛋白,使药物无法识别并结合;要么对靶点进行化学修饰;甚至派出“守护蛋白”保护靶点,使药物失效。

●“缴械”策略(药物的失活与修饰):细菌产生特定的酶(如β-内酰胺酶),像剪刀一样水解抗菌药物,或对其进行化学修饰,使其失去活性。

●“开辟新航路”(旁路代谢):当原有代谢途径被药物阻断时,细菌会启用一条新的、不受药物影响的备用代谢途径。

●“情报共享”(耐药基因转移):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方式,细菌之间可以像传递情报一样交换携带耐药基因的元件(如质粒),使耐药性在种群中迅速蔓延。

三、突破困境:现有抑菌策略与未来前沿方向

面对细菌耐药的挑战,全球科研工作者和医疗专家正在多管齐下,构建防御体系。

现有策略与成果: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严格规范抗菌药物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如手卫生、环境消毒)以及开发新药来应对。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细菌耐药性的蔓延,但新药研发速度远跟不上耐药菌的产生速度,且成本高昂。

未来方向:多模式协同的普适性策略

未来的出路在于结合多种抑菌方式,开发更安全、有效且具有普适性的手段:

1.噬菌体疗法:利用专门攻击特定细菌的病毒(噬菌体)来精准清除耐药菌,避免破坏正常菌群。

2.单克隆抗体:设计能够中和细菌毒素或增强免疫系统清除细菌能力的特异性抗体。

3.靶向毒力因子:不直接杀死细菌,而是抑制其致病能力,瓦解其“武器装备”,使其无法致病。

4.益生菌与微生物组干预:通过补充有益菌群,恢复健康的微生态,竞争性抑制耐药菌的定植。

5.纳米材料与技术:利用具有抗菌特性的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或直接作为杀菌剂,提供新的物理性杀伤途径。

6.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利用AI加速新药筛选,预测耐药性发展趋势,实现精准用药。

结语:

遏制细菌耐药是一场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持久战。它要求我们不仅在医学领域创新,更要在畜牧业、农业、环境治理及公众教育等领域采取协同行动,这正是“同一健康”理念的核心。持续的科学创新以及每一个人的理性行动(如不自行购买或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遵守医嘱全疗程治疗)是遏制细菌耐药的唯一途径。唯有提高认识,人人参与,我们才能守护住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为健康的未来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