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猴痘疫情不再被列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世卫组织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威胁已经结束。疫情复发和新发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需要继续加强监测和应对能力,特别是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脆弱群体。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可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等症状,我国猴痘疫情目前保持较低流行水平,90%以上病例为男性,主要通过男男同性性行为等密切接触传播,如性行为过程中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分泌物、渗出物后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够有效预防艾滋病传播,但不能完全避免猴痘传播。同时,猴痘患者感染后,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往往在就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过程中而诊断发现,因此,猴痘与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性传播疾病的合并感染现象日益受到关注。这类合并感染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对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病变或黏膜(如生殖器、肛周区域)传播,而性传播疾病常伴随黏膜破损或免疫屏障削弱的情况,这为猴痘病毒的入侵提供了便利。例如,梅毒、生殖器疱疹等疾病会导致生殖器溃疡或开放性创面,而尖锐湿疣的疣体组织也可能成为病毒附着和传播的“入口”。这些病变部位的黏膜或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得猴痘病毒更易突破人体防御,引发感染。
猴痘患者的皮疹若与性传播疾病(如梅毒)病变叠加,可能掩盖原来疾病的症状,导致诊断延误。因此,性传播疾病患者需提高警惕,在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等异常症状时,及时向医生说明性行为史,以便快速排查猴痘。与此同时,若梅毒、尖锐湿疣等性传播疾病合并猴痘感染,也可能因局部免疫状态受损,导致猴痘病程延长、皮疹扩散范围更广,或增加继发感染的复杂性。
在临床中,许多猴痘患者最初因性传播疾病就诊,却在检查中被发现合并猴痘感染。例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发表的研究纳入了92例猴痘病例,均为男性,患者全身多个部位均有皮肤病变,62.2%的患者有生殖器病变,提示猴痘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的风险较高。
如何预防合并感染
1、减少高危行为:避免与健康状况不明的性伴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2、正确使用安全套:虽然安全套无法完全阻断猴痘病毒的传播(因其可能直接接触病变皮肤或粘膜),但可降低性传播疾病(如HIV、梅毒)的传播风险,从而间接减少猴痘感染的机会。
3、及时治疗性传播疾病:HIV、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性传播疾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提高免疫力,降低合并感染的可能性。
4、关注个人卫生与防护:避免共用可能被污染的个人物品(如毛巾、衣物),避免与猴痘患者密切接触。
参考资料来源: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Evolutionary trajec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pox virus in 2023 based on a large-scale genomic surveillance in Shenzhen, China. Nat Commu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