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喜欢去海边踏浪、赶海
享受海风与沙滩的惬意
但你知道吗?
在礁石缝隙、浅海沙底
可能藏着一种外表艳丽
却剧毒无比的 “致命猎手”
—— 鸡心螺
今天就带大家全面认识它
远离风险、科学应对
01、一眼识别鸡心螺:别被 “颜值” 迷惑
鸡心螺因贝壳形状酷似鸡心而得名,也叫 “芋螺”。它的 “伪装术” 极强,大家可以通过这3个特征快速识别:
1.外形:小而尖的 “鸡心” 轮廓
成年鸡心螺贝壳长度多在 5-15 厘米,最大不超过 20 厘米,整体呈纺锤形,像一颗迷你鸡心。贝壳表面光滑,摸起来手感细腻,和常见的花蛤、扇贝等贝类的粗糙外壳有明显区别。
2.花纹:色彩艳丽的 “警告色”
鸡心螺贝壳上布满了鲜艳的花纹,纹路多为斑点、条纹或网状,这些艳丽的色彩其实是大自然的 “危险信号”,提醒生物 “我有毒,别靠近”。
3.习性:藏在浅海的 “伏击者”
鸡心螺多喜欢躲在珊瑚礁缝隙、岩石下或沙质海底,退潮时可能暴露在滩涂上。它们平时静止不动,只伸出一根细长的 “吻管”(类似吸管),一旦有小鱼、小虾靠近,就会迅速射出毒针捕猎。
02、毒性有多强?10分钟可危及生命
1.毒素成分:专攻神经系统的 “混合毒”
鸡心螺毒液中含有数十种神经毒素,主要分为 “芋螺毒素” 和 “河豚毒素类似物”,不同种类的鸡心螺毒性有差异,成年人被蜇后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可达 25% 以上。
2.中毒症状:从局部疼痛到全身瘫痪
被鸡心螺蜇伤后,症状会在数分钟到 1 小时内出现,且进展迅速。
◆局部症状:被蜇部位会有刺痛感、麻木感,随后出现红肿、瘙痒,严重时皮肤会出现淤青或水泡;
◆全身症状:很快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如看东西重影),接着出现肌肉无力(尤其是四肢无法发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最终可能因呼吸肌麻痹、心跳骤停而死亡。
03、被蜇后别慌!正确急救步骤记牢
如果在海边不幸被鸡心螺蜇伤,一定要牢记 “先脱离、再急救、快送医”的原则,每一步都关乎生命安全:
第一步:立即远离危险环境,移除毒针
被蜇后不要慌张,先迅速离开浅水区,避免二次被蜇;如果毒针还留在皮肤内(肉眼可见的细小白刺),可用镊子或干净的指甲轻轻拔出,注意不要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更快),也不要用嘴吸吮毒液(可能导致口腔黏膜中毒)。
第二步:冲洗伤口
用海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不要用淡水,淡水可能刺激毒素释放),冲洗时间至少 5 分钟;之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轻轻按压伤口止血。
第三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关键信息
无论症状轻重,都要第一时间拨打 120 或当地急救电话,明确告知急救人员“被鸡心螺蜇伤”,并说明蜇伤时间、地点、症状(如是否有呼吸困难、麻木),方便医院提前准备抗毒药物(目前虽无特效抗毒血清,但医院可通过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04、预防是关键!这4点一定要做到
鸡心螺中毒虽危险,但只要做好预防,就能有效避免风险。无论你是赶海爱好者、潜水员,还是海边游客,都请牢记以下4点:
1.不随意触碰:“好看的海螺别伸手”
2.赶海、潜水做好防护:穿好“安全装备”
3.不食用:“再美味也别尝”
4.告知家人尤其是儿童:“海边安全第一课”
温馨提示:
海边游玩的核心是安全,了解鸡心螺的“危险属性”,不是为了让大家恐慌,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记住:遇到艳丽的鸡心螺,“不碰、不捡、不食”就是最好的防护。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大家远离风险,享受安全、快乐的海边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