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养鸟也可能致病?“鹦鹉热”防控须知!

2025-06-25 13:34:14来源:烟台疾控
近年来,随着宠物饲养热潮的持续升温,鹦鹉热这种通过鸟类传播的传染病正悄然威胁着养宠人群的健康安全。本期科普将为您详细介绍鹦鹉热的防病知识,帮助您科学防范疾病风险。

一、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Psittacosis),又称“鸟疫”,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1893年首次从鹦鹉体内分离出病原体,次年该病被确认为传染病,命名为鹦鹉热。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

二、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5~14天。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可达39-40℃)、咳嗽、呼吸困难、疲惫、畏寒、头痛及肌肉酸痛等,严重者可出现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休克等临床表现。

三、鹦鹉热是如何传播的?

该病主要通过吸入病鸟周边的气雾或尘埃而感染,也可通过近距离接触病鸟而感染。鸟类相关工作者及宠物鸟爱好者要注意做好预防。

四、如何预防鹦鹉热?

1.避免接触传染源。选择正规的、经过检疫的场所购买鸟类。尽量避免前往禽类密集的场所,如活禽市场、养殖场等。

2.做好个人防护。接触鸟类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减少被抓、咬或挠伤机会;清理鸟笼或粪便时,建议规范佩戴口罩、手套等,处理后及时洗手。

3.加强环境管理。定期清洁消毒鸟笼、食具,保持通风良好。

4.及时就医与治疗。若接触鸟类后1-2周内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务必告知医生接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