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HIV个案管理师:我需要日常随访1000多个病人

2024-04-16 18:47:08来源:推医汇
近年来,HIV新型治疗药物或方案不断出现,曾经被视为“绝症”的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周报的数据,我国艾滋病患者治疗覆盖率、治疗成功率均已超过90%,感染者死亡率大幅降低、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随着艾滋病诊疗进入慢病管理时代, 如何做好HIV感染者长期健康管理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议题。因此,“个案管理师”在艾滋病诊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个案管理贯穿艾滋病患者的完整诊疗周期,为患者在各阶段的生理、心理需求提供了精准照护。为了进一步了解HIV个案管理模式及其在HIV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邀请到了三位对此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一起探讨了相关内容:

受访对象:

阮连国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艾滋病科主任

刘晓宁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照护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何娟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感染科护士长

“大管家”上线,关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阮连国在十年前投身艾滋病防治工作,现在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艾滋病科主任,接诊、筛查、治疗艾滋病人是他的日常工作。

“这里治疗最久的一个患者生存期已经20多年了,在他主动配合规范治疗和自我健康管理下,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较好的保证,基本与健康人无异。”阮连国介绍,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累计治疗和随访管理超过5700名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至今尚在治疗的有5400多人。

“隔三差五我们就会接到艾滋病患者或家属的求助”,阮连国坦言,对于医生来说,疾病的治疗还算比较容易,难的是做患者的心理工作,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心力去照顾感染者的情绪。

医生有繁琐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每天都很忙,没有条件一个个去追、去跟,导致药物依从性不高,特别需要个案管理师来弥补医生和感染者之间的沟通空缺。阮连国形容个案管理师就像一位“大管家”,不仅管治疗,还管生活、管社会资源的调动。

某天,阮连国在医院爱心门诊出诊,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护士姑娘冲进诊室:“阮主任,急诊来了个轻生的病人,抢救过来以后情绪很不稳定。”阮连国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安排了一名经验丰富的个案管理师过去处理。而在没有个案管理师的十多年前,阮连国遇到这种紧急求助,不得不暂停门诊工作,对候诊病人说“抱歉”,转身飞奔到急诊。

在个案管理模式引入艾滋病领域后,医生们可以更专注在治疗上,从医疗技术层面为患者解决问题。这位得力的个案管理师,很快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了,患者是二次自杀。第一次想不开,是因为家庭的歧视和自我歧视。患者确诊HIV感染后,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某次与家里人发生矛盾后,患者在冲动下选择了服毒,万幸的是及时送医院捡回一命。经过医护人员的疏导,患者的情绪明显好转,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艾滋病人是一个很脆弱的群体,在长期治疗中可能反复萌生自杀想法。这位患者是因为近期工作不顺,压力陡增,得不到家人的慰藉与支持,再次起了轻生的念头。

解铃人还须系铃人,个案管理师迅速联系了患者的家人,找到方法对症下药。

“你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你还有家人,你的孩子也需要你,有你这个家才完整……”个案管理师的一番话,让患者泪流满面,答应为了孩子会好好活下去。

金银潭医院自2015年开启HIV个案管理模式,转眼快十年了,HIV感染者的随访率逐年提高,抗病病毒治疗质量大大提升。目前的7名个案管理师,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疑似筛检、确诊就医、初期建档、领取报告、服药指导、后续随访、心理辅导、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持续性服务,给予HIV感染者全生命周期的照护。

当艾滋病进入慢病管理时代,个案管理师被赋予了更多新的职责,对HIV感染者开展非艾滋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筛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年轻小伙确诊后玩“失联”,再见进ICU     

2013年HIV个案管理理念刚刚进入国内,深圳第三人民医院的艾滋病长期随访者已经超过1万名,压力之大显而易见,个案管理模式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了深圳三院。 

这种由专业人士对感染者进行长期追踪的管理模式,一开始就引起了患者和家属极大的兴趣,“许多感染者愿意与我们建立私人联系,主动留下电话、扫码加微信。”在大受鼓舞之余,个管师们也发现,当新鲜的“蜜月期”过去以后,一个个问题开始浮现,原来难题在后头等着。

时至今日,很多艾滋病患者知道HIV感染是个慢性病,但社会仍对艾滋病群体存在偏见,HIV感染污名化现象仍然严重。患者内心往往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刘晓宁经常会反复问自己,“我们真的知道病人需要什么吗?”对于这个特殊人群,外人永远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唯有给予充分尊重,用心去倾听和感受他们内心的需求。

阿飞(化名)是刘晓宁印象深刻的感染者之一,在网上购买试剂自我检测为阳性,主动到深圳三院确诊艾滋病。

“当时他接受的抗病毒方案,药物副作用比较大,我叮嘱他两周要回医院一次。但他并没有回来,之后的任何联系他都不理会,索性换了手机号导致断联了。”直至两个月后,刘晓宁再次见到阿飞,他已经是因消化道大出血被送进ICU重症监护室,病情十分危急,医生也下了病危通知书。这一切都与他擅自停药,导致引发了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有关。

刘晓宁了解到,阿飞一直向家人隐瞒感染HIV的情况,“这次患者情况危急,实在瞒不下去了,需要通知家属来医院。”得知真相的妈妈如五雷轰顶,连夜赶到深圳三院。但阿飞见到了哭泣的母亲,却发脾气拒绝治疗,“患者总说丧气话,妈妈也拿他没有办法。”

对待HIV感染者,个案管理师必须换位思考,去倾听、接纳他们的情绪,但不能听之任之,沟通指导很多时候得“软硬兼施”。面对一副“摆烂”状态的阿飞,刘晓宁一改往日的温柔,秒变严厉师长,故意板起脸用非常严肃的口吻跟他谈话。果然阿飞很受用,乖乖配合治疗,很快顺利出院。

 “次年他回到医院随访跟我打招呼,我一下子都没有认出来,长胖了好多。”刘晓宁说,阿飞自从那次受挫折被“骂”醒过来,反而跟她关系拉近了,对她更加信任,把她当做知心姐姐。

体内病毒控制稳定,长胖之后的阿飞开始焦虑自己的形象,刘晓宁则担心他的体重持续增加,可能会带来心血管疾病(CVD)问题,“除了HIV病毒感染外,抗病毒药物也会引起CVD风险增高。”

常用的抗艾药有十多种,临床采用的是现行最高效的“鸡尾酒疗法”,即联合抗病毒治疗,通过若干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研究显示,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极易出现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合并症,从而导致心梗、中风、冠心病等风险升高,合并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死因之一。

阿飞是抗艾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肥胖、脂代谢异常,医生评估后给他更换用药方案,用对血脂影响小的多拉韦林替代传统非核苷类药物,刘晓宁在饮食调节和运动方面给予详细指导,很快他的体重得到控制。

在个案管理助力下,阿飞相信自己也能活到和正常人接近的岁数,为了颜值与身材,远离心血管并发症,他从现在起必须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控制在3.0mmoL/L以下,BMI体重指数控制在23以内,成年男性腰围最好小于85cm。

刘晓宁感慨地说:“做个案管理最难的就是让病人内化,前期要帮病人养成良好的治疗习惯,后期要让病人学会自我健康管理。” 

 

一人随访1000多个病人,老年HIV血脂管理难点 

高学历的年轻HIV患者获取信息的手段比较强,知识储备多,注重外在形象,相较之下,年龄较大的HIV感染者更容易缺乏健康管理意识,甚至认为“反正都感染了这病,也活不了多久”。对此,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感染科护士长何娟深有体会,若患者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对长期服药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目前,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有9000多名HIV随访者,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患者年龄越大,出现非艾滋病直接相关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各种慢病的几率就越高。

包括何娟在内共8名个案管理师,每个人平均负责一千多号病人,经常凌晨一两点钟都还有病人发信息发语音来咨询。所有病人都是终身治疗随访,现实条件不允许每个都加微信私聊,这就要求个案管理师必须分重点,有的放矢。 

“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了中心在册的9000多名HIV感染者的心血管风险评估,结果发现将近一半的随访者达到心血管中危风险程度,占比46%。”何娟指出,HIV感染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16倍,然而因为心血管疾病在初期“看不见、摸不着”,血脂异常也被称为“隐形杀手”,普遍没有得到感染者的及时关注,老年感染者尤其重视不足。

何娟经常苦口婆心地劝说病人要重视血脂管理,“像哄孩子一样,不断打电话沟通”。反复沟通的重点是提醒患者:至少3个月来医院随访一次,若本身就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应该增加随访的频次。

当发现患者的血脂“超标”,何娟会根据低危、中危、高危不同级别给予科学的血脂达标指导。对于低危风险者,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增加户外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对于高危甚至极高危的,她会及时向医生报告,医生则会根据患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优化抗病毒方案或服用调脂药。“因为很多传统的非核苷类药物对血脂影响比较大,现在已经有对血脂友好的新一代抗病毒药物如多拉韦林等,可以帮助预防HIV感染者的心血管并发症。”

有时候,会有遇上执拗的患者反驳:“我不怕死,血脂高有什么关系。”这时,何娟不急不燥,换个角度从心血管和脑血管去谈。她收集反面案例用于警示病人,真实案例带来的强烈冲击往往能让患者们内心一震,从而引起重视。

在与艾滋病患者长时间的反复沟通中,何娟明显感觉到老年HIV患者的血脂管理意识悄然有了变化,不少人会主动向她询问血脂指标、调脂饮食等。

在HIV抗病毒治疗已经十分成熟的当下,只要尽早检测,规范用药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生命长度可以与常人无异。关于艾滋病的防治未来,刘晓宁、何娟不约而同说到,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更多的HIV感染者走向健康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亦期待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HIV个案管理当中。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