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凝血酶时间(TT)高达242.3s,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2023-11-29 18:32:23来源:检验医学
作者 | 朱光明

单位 | 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01  前   言

临床上凝血机制检测中,最常见检测有: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thrombin,TT)是在体外,37℃条件下,将凝血酶加入待检血浆中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使缺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其异常与内外源型凝血因子缺乏无关,主要与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相关。TT延长常见原因:1、纤维蛋白原:低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等;2、抗凝物质:肝素、类肝素等抑制凝血酶的作用。

2023年9月27日审核凝血五项中发现凝血酶时间(TT)为242.3s,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02  案例经过

患者,女性,汉族,已婚,于1998年、2007年因右下腹痛,非转移性疼痛,诊断为阑尾炎,经输液抗炎治疗后好转。患者无恶心、呕吐,无意识不清,无胸闷、心慌,无肢体活动障碍。高血压病6年余,现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盐酸贝尼地平片、盐酸特拉唑嗪胶囊”。慢性咽炎病史15年,慢性胃炎病史12年间断口服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患者10余天前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在北京某院住院期间再次发作,诊断为阑尾炎,未行手术治疗。与2023年9月27日为求手术治疗,门诊以“急性阑尾炎”住院治疗。

患者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检验结果中发现凝血酶时间(TT)为242.3s(图1、2所示):

图1 患者凝血五项报告单

 

图2 患者凝血酶时间反应曲线

 

03  案例分析

一、按照人、机、料、法、环进行分析

➤人:查看上机标本顺序未发现异常,并且当天其他标本TT检测结果未出现过异常,基本排除人因素。

➤机:仪器光源未超出使用寿命,当天质控在控(图3所示),每天对仪器维护保养,并且当天其他标本TT检测结果未出现过异常,所以初步排除仪器故障和试剂原因。

图3 患者凝血酶时间质控图

   

➤料:试剂在有效期内,并且当天正常配制,标本未发现溶血、乳糜、黄疸、凝块(图4所示),采血量和红细胞压积无异常(图5所示),排除试剂和标本因素。

图4 患者凝血标本

 

   

图5 患者血常规报告单

 

➤法:凝血酶时间使用CLauss法原理,并且当天其他标本TT检测结果未出现过异常,排除方法学原因。

➤环:室内湿度达到仪器所需温湿度,并且当天其他标本TT检测结果未出现过异常;未发现标本有凝块,并且检测D二聚体在正常范围。排除环境和临床护士采血原因。

按照上述分析判断TT结果准确可靠。

 

二、相关疾病引起单独TT延长

患者在北京电力医院住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9月27日生化检测结果显示:肌酐为623umol/L(危急值),尿素氮为24mmol/L,肌酐清除率为6.6%。按照慢性肾功能分期属于慢性肾功能5期(标准:肌酐清除率<10%,血肌酐>422umol/L)(图6所示)。

图6 患者生化报告单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易并发血栓栓塞,从而引发心血管、脑卒中等疾病;同时,高凝状态也促进肾小球内形成微血栓及肾组织内蛋白沉积,进一步加重残存肾单位的损害[1]。患者凝血五项报告单中PT、APTT、D二聚体都在正常范围内,FIB稍微偏高,肝功能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因此排除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TT延长。

 

三、低FIB和异常FIB引起单独TT延长

从出凝血五项报告单来看,D二聚体检测结果正常范围内,纤维蛋白原(Clauss法)为4.99g/L,纤维蛋白原(PT演算法)为4.87g/L,PT演算法值/Clauss法值=0.96<1.43,并且高浓度的FDP和高浓度纤维蛋白原引起TT略微偏高,因此低纤维蛋白原和异常纤维蛋白原因素排除[2]。

 

四、是否存在肝素类物质引起单独TT延长

肝素发挥抗凝作用主要对凝血酶(FIIa)和凝血因子X(FXa)的抑制作用。肝素本身并无直接抑制抗凝作用,而是通过加强ATIII的功能发挥抗凝效果。普通肝素临床通常用APTT监测,但是低分子肝素(LMWH)由于分子量小,与ATIII形成复合物后,与Xa结合选择性高,因而选择性抑制Xa活性,而对IIa及其他凝血因子作用较弱,不影响已形成的凝血酶,残存的凝血酶足以保证初级止血功能,因此抗血栓作用强,抗凝作用弱。

理论上PT、APTT、TT都会受到影响,但是PT试剂中含有肝素抑制剂,能够抵抗一定量肝素干扰,FIB-clauss法检测原理与TT相同,但是其使用的凝血酶的浓度是TT的25倍,待测样本进行10倍稀释,肝素不影响检测结果[3]。因此存在使用肝素类物质只引起TT延长。

从出凝血五项报告单来看,PT、APTT检测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并且做了鱼精蛋白纠正实验,结果没有纠正,查看病历未发现使用肝素类抗凝药物,基本排除肝素类物质干扰。

 

五、是否存在药物因素引起单独TT延长

从病例看出长期口服药物:美托洛尔缓释片、盐酸贝尼地平片、盐酸特拉唑嗪胶囊、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这些药物没有报告过引起TT延长。回想起患者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易并发血栓栓塞,会不会患者使用其他抗凝药物?然后电话询问主管医师并告知口服达比加群。文献和公众号多次报道过达比加群引起TT延长,研究证明TT值大小与达比加群药物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对达比加群非常敏感[4]。

由于患者需要行“阑尾炎”手术,于当天住院下午停止口服此药,并且达比加群酯半衰期短,用药12-24小时后抗凝作用将大大减低,因此在9月27日、9月28日、10月1日、10月4日连续对该患者TT进行监测,TT结果呈现下降趋势。

 

04  总   结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属于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 non-vitamin K antagonist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广泛用于非瓣膜房颤以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与传统药物相比,达比加群酯的效果稳定、受干扰因素较少,药代动力学可预测,一般不需常规监测。但在需紧急手术、疑似有出血或有明显出血、疑似服药过量、严重血栓形成、怀疑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下,评估监测NOAC的抗凝作用十分必要[5]。

目前关于NOAC监测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实验室监测方面,但各指标仍没有公认的安全范围用于监测NOAC的出血风险。低剂量服用NOAC可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6]。

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中TT对NOAC最敏感,低剂量NOAC即可出现TT明显延长。由于TT过于敏感,所以无法对NOAC的血药浓度进行稳定的定量分析[7],但当NOAC血药浓度过低时时,对APTT产生影响不大或APTT变化趋缓停滞[8]。因此,患者为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因服用低剂量NOAC用于预防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导致凝血结果中单纯TT延长,而其他检测结果尚未受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迟鲁梅,郭宏艳,张宝红,等 . 慢性肾衰竭患者凝血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 3) : 534.

[2]周伟杰,闫婕,邓东红,等.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诊断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 (04): 406-410.

[3]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0-101.

[4]姚翠丽、李琦.房颤、达比加群酯与凝血检测.检验医学2017-07-19 [2]张博林,俞安清.医学检验假危急值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 20(5):166-167.

[5]BAGLIN T,KEELING D,KITCHEN S,et al. Effects on routine coagulation       screens and assessment of anticoagulant intensity in patients taking oral dabigatran or rivaroxaban:guidance from the 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J]. Br J Haematol,2012,159( 4):427-429.

[6]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栓栓塞防治循证工作组.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临床应用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3):188-192.

[7]HAPGOOD G,BUTLER J,MALAN E,et al. The effect of dabigatran on the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nd thrombin time as determined by the Hemoclot thrombin inhibitor assay in patient plasma samples Thromb Haemost,2013,110(2):308-315.

[8]SHIMOMURA D,NAKAGAWA Y,KONDO H,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dabigatran concentration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 J Arrhythm,2015,31(4):18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