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阴道分泌物中既生真菌,何生滴虫?

2023-11-27 17:18:57来源:检验医学
作者 | 王兰英

单位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

 

前   言

通常我们称之为白带(leukorrhea)的液体是由女性生殖器官产生的,其主要是由阴道粘膜、宫颈腺体、前庭大腺和子宫内膜的分泌物混合而成。在生理状态下,健康女性的阴道本身具有自净作用,可防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正常阴道分泌物应呈弱酸性,pH为4.0~4.5,阴道乳酸杆菌较多,鳞状上皮较多,而白细胞或脓细胞较少,球菌则较少见到。当上述这种自然的防御机制受到破坏后,病原菌即可趁机而入,从而引起阴道炎症。通常,我们会通过检查阴道分泌物来评估女性的雌激素水平,同时也用于诊断女性生殖系统的炎症、肿瘤,以及性传播疾病。

案例经过

患者,女,40岁,现病史:近一周外阴瘙痒,白带色黄,无异味,无尿频尿痛。既往史:剖宫产,无药物过敏史。经体检结果发现,整体身体状况良好,腹部柔韧,未观察到压痛或反跳痛的情况。从妇科检查来看,外阴发育状况良好,阴道未堵塞,分泌物量正常,且宫颈表面平滑无异常。医生处理: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

收到标本后,镜下竟然看到霉菌与滴虫同时存在,如下图:

 

 

 

备注:红色箭头为真菌,蓝色箭头为阴道毛滴虫

 

案例分析

通常所说的滴虫性阴道炎,即常见的阴道炎的主因是阴道毛滴虫。阴道毛滴虫在湿润且温度介于25至40℃、pH值在5.0至6.6范围内的环境中能够顺利繁殖,然而在pH值低于5.0或高于7.5的情况下,其生长将会受到抑制。

滴虫的生命过程相对简明,仅有营养体阶段,没有包囊期。而且,滋养体的生物活性极高,在3至5℃环境下可以存活21天,46℃环境下寿命可达20到60分钟,并且在半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存活大约10小时,甚至在一般的肥皂水环境中也可以维持生命45至120分钟。

在女性的经期,阴道的酸碱度会有一定的波动,经期完结后趋向于中性。因此,在这个周期中,常驻于腺体和阴道褶皱中的滴虫,经常会有机会大量繁衍,引起炎症。滴虫可耗尽阴道上皮细胞中的糖原,进而抑制乳酸生成,从而使得阴道pH值升高,通常,滴虫性阴道炎病人的阴道pH值会落在5.0至6.6的范围内。

滴虫的寄生地不限于阴道,常见的还包括尿道、尿道附近的腺体、前庭大腺,有时甚至可以在膀胱、肾盂和男性的包皮褶皱、尿道或前列腺找到。滴虫可以直接通过性交传播,也可以间接地通过公共浴场、用具、游泳设施、衣物及被污染的医疗工具等方法进行传播。

一般来说,诊断滴虫性阴道炎相对简单,只要在阴道分泌物中检测到滴虫,就可以确认为该病例。对于疑似病例,如果湿片检查多次仍未检测到滴虫,可以考虑通过细菌培养来进行确定性诊断。此病例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提示患者为滴虫性阴道炎。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常见的炎症类疾病之一,它的发病主要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其中包括白假丝酵母菌约占80%~90%的比例,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也可能是病源,约占10%~20%。这些微生物生长的理想环境大多是酸性的,因此被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阴道pH值主要集中在4.0~4.7之间,但一般不超过4.5。阴道假丝酵母菌可以作为条件致病菌,存在于约10%~20%的非孕妇和30%孕妇的阴道内,但并不一定引发任何症状。

引发这种疾病的主要诱因有妊娠、糖尿病、过度使用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胃肠道念珠菌感染、穿着紧身化纤内裤和肥胖等,不过也有病患没有明显的诱因。这种疾病主要是内源性感染,部分群体可能通过性行为或接触受污染的衣物被间接传染。

对精确检测此疾病的主要方式有涂片法和悬滴法,但如果病患出现了临床症状,而在多次悬滴法检测中结果为阴性,或是病情难于治疗,可以考虑采用培养法或药敏试验进行确认,以确定菌种类型,并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此病例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芽生孢子和菌丝,提示患者为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由上分析内容可知真菌和滴虫的生存PH是不一样的,理论上是不会同时看到的,为什么此患者会同时看到呢?到底是先有真菌还是先有滴虫呢?利用显微镜检测涂片,我们能够分明地看到假菌丝型真菌的存在,并且PH值为4.6,这表明患者有可能长期遭受真菌的感染,而阴道毛滴虫则是近期的感染源。

阴道毛滴虫的病原性受其毒性和宿主健康状况的影响而不同。在正常情况下,健康女性的阴道环境由于受乳酸杆菌的作用而呈酸性,这有助于阻止寄生虫和细菌的生长,我们称之为阴道的自净功能。然而,当滴虫侵犯阴道,会耗尽糖原,从而阻止乳酸的生成,阴道的pH值会因此变为中性乃至碱性,细菌和滴虫可以大量增殖。如果生殖泌尿系统出现异常,如怀孕或月经后,阴道的pH值可能趋近于中性,这为滴虫和细菌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该患者被诊断为真菌性阴道炎合并滴虫性阴道炎。

真菌假菌丝

 

总结

在我们的日常检验工作中,临床患者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我们要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摒弃思维定式,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为临床提供一份真实的检验报告。学医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临床,实现检验医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文荣、林东红等《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

[2]张世民、龚道元、黄道连,《临床基础检验形态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3]李雍龙、管晓虹,《人体寄生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4]《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