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王宁利、刘含若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发布重磅研究

2022-07-14 11:48:01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近年来,远程医疗技术蓬勃发展,为疾病的筛查与诊治带来诸多便捷。2022年3月26日,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刘含若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基于人群的、传统与远程医疗相结合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用分析》的研究,首次借助了马尔可夫模型建模,使用经济学方法分别证实了在中国城乡地区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联合筛查均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尤其是基于远程医疗的筛查模式。

该研究结果作为封面文章正式发表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多种常见眼病联合筛查项目提供了经济学依据,使远程筛查项目的临床转化和落地推广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新加坡国立眼科研究所的Daniel Shu Wei Ting教授在同期发表的评论文章中评论道:“该研究是为数不多的比较面对面筛查和远程筛查的成本效益研究,充分地考虑了中国的城乡差异,利用既往研究数据验证了在中国进行AMD和DR联合筛查的成本效益。”本文撷取文章精粹,以飨读者。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封面展示,封面故事的主题为“眼病防治任务艰巨,远程医疗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工具,和医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远程医疗的应用使得眼病防治工作变得经济可行。” 

研究背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全球视力障碍(VI)和失明的主要原因,2020年全球50岁及以上人群中由AMD和DR所致失明病例分别为180万和86万[1]。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有大量年龄相关性眼病患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AMD和DR相关性失明患者分别为32万和23万人[2]。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代谢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慢性眼病的负担将随之持续增加。慢性眼病的防治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助于减少视力障碍和失明的发生。近年来,眼病筛查成为我国眼健康工作的重点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提出了“眼底一张相,眼病早知道”等宣传口号。由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与中国微循环学会主办的“中国糖网筛防工程”和“健康快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项目等项目惠及了众多糖尿病患者。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域之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这些复杂的国情致使在中国开展面向全人群的定期眼病筛查项目存在一定难度。远程医疗快速发展且迅速普及,其有助于增进健康与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帮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使得眼病诊疗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远程医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应用于偏远地区,且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因此,远程医疗为实现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带来了希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推荐的Wilson-Jungne筛查原则,王宁利、刘含若教授团队认为AMD和DR联合筛查可能是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选择,基于人群的联合筛查不仅可以在早期发现大量未确诊的患者,而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医疗费用。一项公共卫生项目是否适宜推荐和推广,受到了不同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卫生经济学评估。既往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证实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糖尿病人群中进行DR筛查是一项有成本效益的项目,尤其是基于远程医疗的DR筛查。然而,目前证据不足以支持对AMD进行人群筛查。基于上述假设,王宁利、刘含若教授团队使用真实世界证据和经济学方法探索了在中国农村和城市50岁以上人群中开展AMD和DR联合筛查的成本效益,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全国范围内的眼病筛查项目提供经济学依据,并为应对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提供防御战略。

研究结果和研究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农村和城市,使用传统的面对面筛查或远程筛查进行基于人群的AMD和DR联合筛查都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每挽回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所增加的费用均低于WHO推荐的成本效益阈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当考虑不同的筛查方式和筛查间隔时,年度远程筛查不仅满足成本效益阈值,且可避免最多的盲年(农村119盲年,城市270盲年),因此成为最推荐的筛查方式。远程筛查能够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且诊断准确性与临床医生相似;能够扩大筛查的可及性和普遍性;减少重复的临床任务负担, 降低医疗费用和边际成本。

本研究利用卫生经济学方法,从社会角度出发,兼顾患者、医疗机构和社会层面,首次系统、全面地评估了在中国农村和城市环境中对两种常见眼底疾病进行联合筛查的经济学效益,医疗平等和收入等社会现象均被考虑在内。研究结果证实了在中国这个国情复杂的环境中进行AMD和DR联合筛查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并验证了早期筛查和干预的经济性、重要性和可行性。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推行全社会范围内的多病种远程联合筛查工作,建立国家层面的、完整的、可持续的和基于远程医疗的慢性眼病管理系统,制定中国常见慢性眼病防治政策产生了重大指导意义。

2022

 

参考文献

[1] Causes of blindness and vision impairment in 2020 and trends over 30 years, and prevalence of avoidable blindness in relation to VISION 2020: the Right to Sight: an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Lancet Glob Health. 2021;9(2):e144-e60.

[2] Xu T, Wang B, Liu H, et al. Prevalence and causes of vision los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9: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5(12):e682-e91.

作者介绍

王宁利 教授

通讯作者

本文通讯作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亚太眼科学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工作领域:常见致盲眼病公共防治、青光眼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研究。是眼科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6次入选Elsevier高引学者榜;3次被英国眼科医师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名眼科医生;2014年入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在国际上荣获Vision Excellence Awards,亚太眼科学会高级成就奖,亚太青光眼学会亚太奖,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世界青光眼学会高级临床科学家奖。亚太眼科学会Auther Lim 奖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医师奖,周光召“临床医师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平-杨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2013年首批入选“北京学者”计划。

刘含若 副教授

通讯作者

本文通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教授。毕业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医学院,具有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跨学科专业背景,专注于眼科基础和临床诊断技术应用研究。入选亚太眼科学会未来学术领袖计划(中国区唯一入选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青苗人才、英国优秀海外留学人才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6项 。现任亚太远程眼科学会理事委员,是理事会唯一的“80”后成员,参与组织各国远程眼科研究团队讨论合作研究的新模式,并制定数据共享,数据整合的规范措施等工作。同时担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人工智能学组副组长、亚非眼科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等。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对数字化眼科远程应用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估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展开了系列研究,成果被收录于《中国眼健康白皮书》,为“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因此系列研究于2022年当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防盲委员会(APEC-IAPB)中国区代表。

李茹月 医师

第一作者

本文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茹月医师,研究方向为常见致盲眼病远程筛查、青光眼微创手术和慢性眼病终生管理的卫生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