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潘速跃教授|数字化时代,新模式探索——卒中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2022-05-13 10:17:52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导语: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革新为各领域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卒中诊疗领域,人工智能助力卒中早诊早治,5G等新技术助力移动卒中单元模式升级,这些新的变化都为我国卒中优化管理带来了新的局面。本文综述多篇文献资料,为大家盘点、剖析近期卒中领域最新进展。

专家简介

 

潘速跃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组长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重症脑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内科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协会重症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总编辑等

在Critical Care Medicine、Stroke、Neuropharmacology和JCBF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10余项,组织编写《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规范》。

数字化助力快速诊断救治

尽管卒中的诊疗在近年已有一定进展,但基于其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积极的防治策略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随着智能手机、数字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卒中诊疗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1]。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诊疗的黄金时间通常只有3~4.5小时,只有及时的溶栓治疗等才有可能再通血管,保护脑组织。人工智能(AI)技术近年迅猛发展,AI是机器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从不断变化的数据中学习和自我纠正以改进决策。随着存储和计算能力的提高,决策支持系统现在可以摄取大量更精细的数据,从而可以不断改进算法。AI算法已用于心房颤动的早期诊断,通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进行早期干预。这些算法还可以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获得的图像,帮助神经科医生早期识别大血管闭塞、可挽救脑组织、颅内出血等,助力早期识别卒中并干预,抓住救治黄金期。

除风险评估和早期诊断外,包含生物传感器和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可实现远程监控、实时警报,发现具有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并收集数据,这些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提供更实用的治疗、更好的诊断准确性、适当的患者干预及护理,助力卒中预防和康复。

此外,与电子病历相集成的患者数字健康门户。为患者提供了对其健康数据的实时访问,从而促进患者与诊疗护理团队更快速、更有效的互动,及时更新诊疗及护理策略,让治疗方案更实时、更个体化。

相信以上数字化技术的实施,将助力更快速高效地诊治卒中,并改善患者预后。

新兴优化诊疗方式或为未来方向

既然时间就是大脑,就不得不强调卒中早发现早治疗的必要性。为了早诊早治,移动卒中单元(MSU)已逐渐成为AIS这一时间依赖性急症的新型救治模式。MSU的组成包括高度专业化的救护人员/团队和硬件设施(配备移动CT的专用救护车、监护设备、即时检验仪器、信息化支持系统如远程通信等),专业救护团队到达现场并利用车载移动CT等设施对AIS患者进行现场诊治[2]。

在救治时间窗(3.0~4.5 h)内及时给予静脉溶栓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高的AIS治疗措施[2]。但在真实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不能早期识别疾病、缺乏就医意识、院前转运时间长、多次转诊、院内完善检查时间长等导致的诊疗延迟并不少见。

现有证据证实,MSU的实施有助于加快静脉溶栓这一AIS的有效治疗手段。

有研究[3]评估了美国一家自2018年10月启动的MSU的救治情况,在568天的运行时间中,MSU共出动1489次,运送了300例患者,57例患者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从呼叫救护车到静脉溶栓的平均时间为42.5±9.2分钟,而接受非MSU紧急医疗服务(EMS)的73例患者的平均注射时间为99.4±35.7分钟,差异显著(图1)。

 

图1  移动卒中单元较紧急医疗服务显著缩短静脉溶栓时间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干预的B_PROUD研究[4]于2017年2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在德国柏林进行。拨打急救电话的患者根据初始调度给予MSU(749例)或常规救护车(749例)救治。在最终纳入分析的1543例患者中,MSU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更短(32分钟对96分钟)。在第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中位数显著低于常规救护车组(1分 vs 2分,OR 0.71,95%CI 0.58~0.86,P<0.001)。MSU组患者3个月时的mRS评分达到 0-3分或居家的比例更高(功能结局较差的OR为0.73,95%CI 0.54~0.99,P=0.04,图2)。由此可见,与单独使用传统救护车相比,派遣MSU可以明显缩短患者接受溶栓的时间,还与3个月时整体残疾风险的降低显著相关。

 

图2  派遣MSU与3个月时整体残疾风险的降低显著相关

前瞻性、多中心的BEST-MSU研究[5]在患者急性卒中症状发作后4.5小时内评估了MSU或EMS管理的效果。1047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分为两组,MSU(n=617例)及EMS(n=430例)。发现MSU可提高患者的静脉溶栓率(97.1%对79.5%),缩短卒中发病至溶栓时间(72对108分钟)。在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患者中,MSU组的90天的效用加权mRS评分均值为0.72,EMS组则为0.66(评分≥0.91的调整OR为2.43,95% CI1.75-3.36,P<0.001);MSU组有55.0%的患者90天mRS评分为0或1分,EMS组则为44.4%,即MSU组获90天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高于EMS组。MSU组90天死亡率为也较低(8.9%对11.9%)。

既往证据已提示,患者在黄金时间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获益更大,有理论认为,这可能与卒中发病后最初几分钟的病理生理学差异有关,此时血栓可能更容易溶解,并且脑组织的不可逆损伤可能比卒中发病后的后期要少。因此,更提倡早期发现、诊断并治疗卒中,MSU可以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2年3月欧洲卒中组织(ESO)新发布的《院前卒中管理的移动式卒中单元指南》[6]因而指出,目前已有一部分证据表明,接受MSU管理、诊断为AIS的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缩短、发病后60分钟内接受静脉溶栓的比例增加,发病90天时功能结局改善。与传统治疗相比,所有接受MSU治疗的患者均未发现包括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和严重颅外出血等在内安全问题,因此建议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MSU管理(表)。

表  ESO指南相关推荐

 

目前,国外已形成相对完善的MSU运行体系,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医疗的结合,使得即时远程医疗在MSU中得以开展,让MSU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让卒中患者更有可能“上车即入院”[2],让更多患者获得更短的诊断时间、更快速的溶栓速度和更好的临床结局。

结语

在数字化技术及MSU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助力下,我们有望更早期、更迅速干预卒中,保留更多大脑功能,改善卒中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MSU的推广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急诊调度。MSU由谁来调度?如果由医院来调度,那么如何保证MSU的使用效率?二是MSU的分布。在哪些地方布置MSU比较有效?在大城市或者市区由于MSU不能直接到达民居,并且大城市医院分布较为密集,可能到就近的医院比较快捷。而对于不能实现1小时救助圈的区域,以及新疆、西藏或者地广人稀的县级市,MSU可能更易于发挥作用。

相信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各项举措的实施,数字化以及MSU等新技术能够在中国更好地发展,为患者带来切实获益。

 

参考文献

1. Silva GS, Schwamm LH. Advances in Stroke: Digital Health. Stroke. 2021; 52(1):351-355.

2. 李力卓,胡悦,何松柏,等.助力健康——移动卒中单元在行动[J].中国卒中杂志,2022,17(2):107-111

3. Bender MT, Mattingly TK, Rahmani R, Proper D, Burnett WA, Burgett JL, LEsperance J, Cushman JT, Pilcher WH, Benesch CG, Kelly AG, Bhalla T. Mobile stroke care expedites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Stroke Vasc Neurol. 2021 Dec 24:svn-2021-001119. doi: 10.1136/svn-2021-00111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952889.

4. Ebinger M, Siegerink B, Kunz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ispatch of Mobile Stroke Un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