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产妇术后遗留15cm止血钳,15个月后才被取出!

2021-09-06 11:00:10来源:梅斯医学

2020年6月,祝女士在禹州市妇幼保健院剖宫产后一直感到腰腹部疼痛,今年8月,患者前往禹州市中医院检查,腹部正位片竟提示,腹腔内有一15公分的止血钳!

产后遗留止血钳,哪家医院该负责?

祝女士家属怀疑这把长达15公分的止血钳,是其在禹州市妇幼保健院生产时被医生遗留在腹中的,但该医院医生则表示,术中器械核查清单显示清点无误,止血钳有可能是另一次手术时遗留在腹腔内的。

据悉,祝女士共做过三次手术,

  • 2011年曾于郑州某医院行胃部手术;

  • 2015年曾于平顶山市鲁山县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手术;

  • 最后一次则是去年6月在禹州市妇幼保健院所做的剖宫产手术。

9月2日祝女士找到禹州市卫健委,卫健委医政科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这是一起重大的医疗事故,将会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9月4日上午,祝女士在郑州人民医院顺利完成取钳手术。目前,祝女士已被转移到病房,术后状态良好。在司法鉴证机构与当地媒体的监督下,止血钳被送往病理科进行检验并封存,随后他们将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鉴定,并出具完整的司法鉴定意见。

术中异物遗留,频频发生敲响警钟!

病人体内遗留器械耗材,看似不可思议,但搜索相关新闻不难发现,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2018年6月,四川攀枝花一名42岁的中年妇女在当地一家民营医院做完剖宫引产手术后,被腹痛折磨持续四个月后不幸离世。最终尸检发现,死者的小肠肠腔内遗留有三块纱布。

2017年9月,郭女士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生产后一直腹痛难忍,连续三个月消炎治疗未见缓解,直到她意外在洗澡时从自己身体里扯出一块发臭的纱布。

2015年3月,朱先生因右耳耳道内骨瘤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面瘫症状,CT显示右侧外耳道有“短条状高密度影”的异物,二次手术竟发现该异物为0 .3cm×0 .7cm的手术器械断片。

有文献对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01 例医疗器械形成异物遗留体内的可疑不良事件报告作一分析1。

这些不良事件中,有些是因为产品质量原因导致器械使用过程中断裂遗留体内,但从表中我们也会发现,遗留异物中不乏有橡胶外科手套、手术刀片、止血钳、外科用剪等,这些异物中50.5%最终都通过额外手术重新取出。

术中异物遗留同样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据文献报道,2008年,美国每5500例手术中就有1例发生手术异物遗留。

研究人员统计了数据库中308种术中遗留的异物,其中包括器械(33.1%)、导管或引流管(16.9%)、针头和刀片(10.7%)、包装(9.7%)、植入物(4.5%)、标本(1.9%)和各种其他物品(23.1%)。

研究还发现,发生术中异物遗留最多的专科是产科和妇科(25.9%),其次是普通外科(19.8%)、骨科(18.7%)和心胸外科(10.4%)。另有25.2%的事件发生在14个其他专业2。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异物遗留究竟如何避免?

众所周知,手术前后有着严格的核查制度。在手术开始前,关闭空腔脏器前、关闭体腔前、以及关闭皮肤后,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都要对手术物品进行清点。

原卫生部2010年发布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也对相关内容及流程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第五条第(三)项规定“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但事实上,大约80%的案例是那些在手术结束时报告材料数量正确的病例3。另一重要因素可能是目前手术中的器械耗材众多,质量问题或操作不当导致零件、碎片残留体腔,这就需要术者在操作过程中时刻谨慎,以及术后仔细检查器械是否损坏。总之,制度的制定可以做到各个环节百分之百的精确,但最终的执行质量却只能依靠每一位手术室里的医生护士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了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为了自己的职业前途,各位同仁在手术台上请务必慎之又慎!

References

1.卞蓉蓉 李, 赵敏,马丹华,宋杏芳,杨婷婷. 101例医疗器械形成异物遗留患者体内的不良事件. 医疗装备. 2018:49-51.

2.Steelman VM. Retained Surgical Items: Evidence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AORN journal. 2019;110(1):92-96.

3.Zejnullahu VA, Bicaj BX, Zejnullahu VA, Hamza AR. Retained Surgical Foreign Bodies after Surgery. Open access Macedoni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017;5(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