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孢子丝菌引起上肢皮肤软组织慢性感染病例分析

2021-09-18 14:05:26来源:检验医学网
前  言

孢子丝菌偶发感染人类,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皮肤软组织感染。孢子丝菌通过伤口穿过皮肤进入体内,引发感染。随后,感染可经淋巴系统在体内播散,并可引起肺和骨关节感染、眼内炎、脑脊髓膜炎、侵袭性鼻窦炎和真菌血症等[1]。

案例经过

患者,男,41岁,因“左手中指溃烂3月”2016年6月5日入院。患者3月前干农活时被石头压伤,未予重视,3天后出现左手中指末端腹侧破溃,为米粒大小,无活动障碍,无畏寒发热。患者予草药外敷破溃处(具体不详),但破溃渗出增多,破溃面积逐渐扩大至全指头背侧。

5天前患者发现左手前臂散在多发皮下结节,按压疼痛,当地医院应用“头孢地尼”治疗5天,未见明显疗效,遂来医院门诊并拟“左中指感染”收入手外科。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体温36.9℃,脉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69mmHg。颈软,气管居中,心肺无殊,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左手中指末节肿胀破溃,无明显充血,局部轻压痛,可及波动感,关节屈伸活动时稍感疼痛,余指屈曲活动受限(见图1)。前臂伸侧散在多发结节,约黄豆大小,质软,界不清,轻压痛(见图2)。

图1

图2

实验室检查:入院查血常规,粪常规,尿常规,血沉,肿瘤标志物,乙肝三系测定,凝血功能,HAV+HIV(术)+TPPA/TRUST定性检测+HCV+HCV-Ag等均正常。心超示:主动脉瓣轻微关闭不全。胸片未见异常X线征象。腹部B超示:肝回声较密。

感染科医生会诊认为:患者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明确,但病原菌不明确。因患者病情进展缓慢,暂不予抗菌药物治疗,建议:皮肤软组织活检及涂片培养明确病原。

伤口穿刺液及组织涂片:革兰染色阴性,抗酸染色阴性,弱抗酸染色阴性。35℃培养两日无菌生长。但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资料分析,感染应该是明确的,所以延长培养时间,第6天平板出现细小菌落,继续放置平板到11天,肉眼可见明显菌落,如图3、图4,并对菌落涂片革兰染色,如图5。

请点击图3 血平板35℃11天

图4 沙氏平板35℃11天

图5 菌落涂片革兰染色

培养结果分析:血平板及沙氏平板同时生长真菌菌落,污染可能性不大。该菌35℃培养生长缓慢,在血平板上菌落似有伪足样生长,形似念珠菌,菌落涂片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酵母样孢子。同时因为是皮肤病灶中培养到的真菌,所以加做28℃及35℃对照培养,如图6、图7,同时在28℃下做真菌小培养,进行乳酸酚棉兰染色,并在油镜下进行观察,如图8。

图6 转种沙氏培养基28℃5天

图7 转种沙氏培养基35℃13天

图8 乳酸酚棉兰染色(油镜)

从培养特点可知,该菌在35℃时为酵母相,28℃时为霉菌相,菌落正反面产黑色色素,可明确为双相真菌。小培养后乳酸酚棉兰染色,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有数个分生孢子,呈梅花瓣状排列,同时可见孢子附着在菌丝两侧呈套袖样菌丝特征。

形态学初步明确:孢子丝菌属。后续外送鉴定: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globosa。孢子丝菌病明确诊断,依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给予伊曲康唑胶囊200mgpo bid,治疗2月后,患者皮肤恢复正常。

案例分析(检验)

这种标本通常情况是两天出阴性报告,本案例为什么坚持延长培养时间?

本案例临床考虑感染,但穿刺液和组织涂片染色均是阴性,没有任何线索,培养两天也是阴性结果,按常规可以发阴性报告了。但考虑到部分特殊病原体对培养时间要求较高,且患者临床高度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我们认为延长培养时间是必要的。果然在第6天出现了两个细小菌落,诊断最终得以明确。可能是由于孢子较小缘故,即使是脓液往往也很难通过涂片革兰染色发现。事后总结,延长培养时间、特殊染色和非传统的检查方式很重要。

案例分析(临床)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基本可以明确感染。本案例病程时间较长,进展相对缓慢,应该考虑慢生长的病原菌可能性较大。根据近期患者发现左手前臂散在出现多发皮下肿块,按压疼痛。我们会诊建议多点取材,同时取手指病灶穿刺液和手臂皮下肿块组织进行培养。手臂皮下肿块组织培养阴性,手指病灶穿刺液培养到了少量菌落。最终通过培养明确诊断,获得了病原学依据,为接下来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了精准方向。

知识拓展

皮肤孢子丝菌病可分为三型:淋巴管型,固定型,播散型。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原发损害多在四肢、前臂、手、小腿和踝部,常在单侧,多有外伤史。最初的皮疹常发生在外伤后1-4周,为小的、坚实的、无痛性结节,开始时可以移动,随着病情的进展,结节逐渐隆起并与皮肤表面粘连,使皮肤皮面呈淡红乃至紫红色,病灶中心发生坏死,形成溃疡,边缘稍红并有隆起,溃疡表面有稀薄脓液,上覆有厚痂。病变可延续数周直至数月,个别自行结痂愈合,多数溃疡不愈,结节沿淋巴管向心性成串排列[2]。

案例总结

孢子丝菌是一种双相真菌,初代培养35℃不是它的最适生长温度,所以直到第6天才长出小菌落。按传统的培养,两天出阴性报告,漏检是必然的。本案例患者初始左手中指末端破溃,后出现左手前臂散在出现多发皮下肿块,按压疼痛,故推测可能是一种沿着淋巴管转移的病原。诺卡菌引起的感染通常红肿热痛较为明显,而本案例红肿热痛不明显,可见很可能是一种比诺卡菌还生长缓慢的病原菌。孢子丝菌的临床治疗,可以选择伊曲康唑,特比奈芬,碘化钾等药物,联合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单一治疗[3]。

专家点评

临床工作中,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相对容易,但是病原菌检测有时候是不容易。主要在于不同病原体生长特点、检测方法、检测时间等有所不同。该病例在坚定临床诊断基础下,延长培养时间及改变培养温度,最终明确病原体,给临床诊断该类疾病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陈东科,孙长贵.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王端礼.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郭亚南,刘慧瑜,侴梦微,等.655例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0,27(6):392-396.